|胡建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专题荟萃-高校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校信息专题荟萃正文

“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胡建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

发布:2018-11-30 15:49分享:

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建华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特邀学术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教育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13年被中国高教学会授予“从事高等教育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荣誉称号。

胡建华.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面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完善公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和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迈入大众化后期的同时,成为世界上高等学校在学人数最多的体系。按照现在的高等教育在学人口的增长速度,2020年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与大众化相比,将发生许多变化。从政府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特质出发,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的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也许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亦如此。从现实来看,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在质量与数量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公平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享有在地区间的差异

我国地缘辽阔,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些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倾斜的政策,但是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享有上。

(二)高等教育机会享有在地区间的差异

分省招生所带来的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产生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一些经济发达、基础教育条件较好的省市的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偏低,使得这些地区的考生享受了“教育机会的双重优惠”(基础教育机会与高等教育机会)。正是由于分省招生,一方面产生了“高考移民”,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能享有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面向高等教育现代化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明确进入国家现代化议程,成为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同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也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息息相关,可以说,两者在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

21世纪的上半叶,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时期。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的任务,其中,高水平、高质量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无论人们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涵义做何种解释,也无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概念是综合的还是的多元的,有一点应该比较确定:即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诸多内涵中,培养人才的高质量是其基本要义。

这是因为培养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当今高等教育社会功能不断扩展的状况下,高等教育为社会能够做出的最大且为其他机构所不能代替的贡献仍然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4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结构、内容、方法等方面。

其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以社会本位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向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指导下的人才培养理念,素质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理论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

其二,在人才培养结构上。一个由专科、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组成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已经形成,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与质量上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其三,在人才培养内容上。随着学分制、选修制、大类招生等改革措施的实施,以及通识教育的逐渐扩展,一个以宽专业、宽基础、宽口径为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正在形成。

其四,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偏重课堂讲授、偏重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正在发生变化,重视在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正在成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取向。

(一)一流本科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教育的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本科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实践探讨的基本课题。例如,在现代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实施本科教育改革,推出“名著教育计划”,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读百本名著,以培养人的学识、智慧与道德。

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般来说,任何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有些理念是显在的,易于辨识;有些理念是潜在的,需要挖掘。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指导教育的理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合适的,有些甚至是落后的。而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起指导作用的理念必须是先进的,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引导本科教育走向一流。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教育发展的趋势,引领教育改革的走向。

众所周知,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改革对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启了德国大学近代化的进程,形塑了独特的德国大学模式,使19世纪的德国大学居于世界大学的领先地位,成为其他国家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标杆。19世纪初德国大学教育改革的发生除了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之外,一批思想家所提出的新的大学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世纪初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要求大学改革的论文,这些论文对大学的改革以及新大学的设立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其中,施莱尔马赫、费希特、谢林、洪堡的大学构想成为19世纪初期以后大学改革的基础”。

(二)重视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更新

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及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中,理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内容的性质、人才培养方法的选择及人才培养过程的走向。

(三)重视人才培养结构的不断协调

人才培养结构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是人们经常探讨的问题,如有人才培养的地区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等。如果我们对各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做一研究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人才培养的诸种结构在不同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四)重视人才培养制度的不断改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制度实际上包括了从招生到就业、从校园文化到学生生活等有关人才成长的方方面面的制度、规则。狭义的人才培养制度主要指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相关的制度、规则。人才培养制度的确定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富有活力、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规模不断扩大。由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我国在成为留学生输出主要国家的同时,也正在成为留学生输入的重要国家。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不含港、澳、台地区)。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我国大学在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往中,进一步吸取外国大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1915年成立的“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AAUP)为了保护大学教师的学术自由呼吁大学实施“终身教职”制度,之后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性大学成型、实施的“终身教职”制度不仅在保护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方面发挥着作用,而且成为选聘优秀教师、保证教师质量、形成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人事制度。

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我国实施“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战略中同样十分重要。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之一。不过,长期以来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聚焦的是聘任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涉及对象主要是已经在大学中任职的教师。最近,一些高水平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则将范围扩大到新教师的选聘上,类似于“非升即走”的制度正在逐渐建立起来。

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我国大学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以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与学术地位。

21世纪初以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国际大学评价及国际大学排行榜发布为显著特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上海交通大学等几大评价机构每年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对诸多国家的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办学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大学排行榜的实质是评价机构用一个尺度、或者说一个国际性的尺度(当然各评价机构的尺度有所不同)去评价不同国家的大学。它所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各国大学及政府在思考与制定大学的发展战略时必须将其放在全球的背景下、具有国际性的视野。

我国正在实施的“双一流”建设项目,毫无疑问也将提升我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诚如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所明确指出的:“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既关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又保持自己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特色与优势,这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过近40年来的改革与建设,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数量上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而且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时间的受到外国模式影响、学习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优势正在逐渐形成。

高等教育中国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的高等教育理念,适合中国国情、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制度,先进、有效的高等教育治理和能培养出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批合格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紧密相连的,当今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强国无不有着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在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模式将是本世纪上半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课题。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吴政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