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玳:学习支持服务模式选择与发展趋向-专题荟萃-高校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校信息专题荟萃正文

“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章玳:学习支持服务模式选择与发展趋向

发布:2018-12-11 11:31分享:

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章玳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章玳,江苏开放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及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近年来,主持及参与省部级以上课程10余项。在《江苏高教》、《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部,参编著作、教材4部。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DN5T0035江苏开放大学章玳教授xiao.jpg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中,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在发生,学校教室的围墙正在消失,人们对开放在线学习的需求日益高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管理规范,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更要逐步完善教与学各环节学习支持服务的细节,优化学习支持服务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概念的界定

“模式”是指为阐述一组互相间有某种关系的现象而使用的一种形式化的结构,它是现实关系的概括与简化,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方式,来自于现实,也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理想概括。研究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同教学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的分离,远程教育体系要跨越时空,努力重建教学相互影响的机会,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结合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学习支持服务是架构教与学的桥梁,学习支持服务是师生交互影响的纽带。

二、国内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我国远程教育是在学习世界远程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著名的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的典范。综合英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构建的实践经验,研究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有丰富的内容,有良好的组织方式及有效的评价机制。

远程高等教育的模式有三类:一元模式、二元模式和三元模式。一元模式指独立的开放大学;二元模式指普通高校中的远程教育机构;三元模式指在同一教育机构内部,如一个学院或一个系,既有远程教育课程又有面授教育课程。考察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模式,研究主要比较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及奥鹏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 + ”时代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发展趋向

“互联网+”在改变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推进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使得远程教育院校(机构)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单一式向多样化、多元化的模式发展

远程教育在技术应用上的敏锐性加速了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由单一式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远程教育从最早的函授教育的支持服务已发展到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支持服务。而今,社会化的媒体的发展已将网络用户组合在了巨大的关系网络之中。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已逐渐由内容平台向关系(互动)平台转变。

(二)独立式向一体化、立体化模式发展

长期以来,在远程教育学界,多有研究者以瑞典学者霍姆伯格(Holmberg)理论为依据,将课程开发设计与学习支持服务分为二个独立系统。在“互联网+”时代,课程设计与学习支持服务的界限已被打破。平台网络学习空间能够提供交互式的课程学习资源,使学生空间、教师空间、管理空间的数据有效合成,既能满足远程教育混合学习的学习过程开展,又能满足支持服务的适时嵌入。一体化、立体化的设计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学习平台的研发与更新带来了课程设计与学习支持服务一体化设计的可能。

(三)粗放式向精准化、个性化模式发展

长期以来,国内较多的研究集中在“为学习者提供了怎样的学习支持服务”方面,而对“为学习者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支持服务”思考较少。在远程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内容粗放随意。远程学习者期望获得灵活、个性化的支持服务。信息通讯技术本身的发展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和保证。教育大数据重构了教育教学方式,学习分析已成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远程教育变革的核心和主流技术。大数据汇聚海量数据,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使学生学习获得成效。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吴政。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