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明:基于分类分层的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框架-专题荟萃-高校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校信息专题荟萃正文

“2018年学术年会”系列报道|徐高明:基于分类分层的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框架

发布:2018-12-08 15:06分享:

本文为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徐高明教授在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文章根据现场报告内容整理,部分有删减。

个人简介:徐高明,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公共管理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校研究。近年来,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学术奖励10余项,荣获江苏省教科研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近10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DN5T0011常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徐高明研究员xiao.jpg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索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差别化一流建设之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体系,有利于形成“高原崛起、高峰凸显、高原之上建高峰”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态,有利于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办学和内涵式发展。

目前的研究文献仅仅局限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对于统筹推进不同类型高校的一流建设之路的关注、研究还很不够。并且主要聚焦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而对于循序渐进地推进区域、国家等不同层次的一流大学建设的关注与研究同样还很不够。分类理论的滞后、分类标准的混乱,导致了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相对复杂多元,无法取得较为一致的共识和具有包容性的体系。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框架

1、生态系统理论

大学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学之间、大学与其社会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形成的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竞争性、协同性、稳定性、持久性的有序统一整体。

2、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教授提出来的“差异化战略理论”

差异化战略又称差别化战略、别具一格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等。是指为使企业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征、客户服务和经销网络等方面。

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提出了“三类三层两级一主体”的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框架。这一框架强调:“横向分类”,总体上把我国高等学校分为职业技能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三类;“纵向分层”,把我国高校的建设目标分为地方一流、国家一流和世界一流三个层次;“责任分工”,按照总体规划、分级支持的原则,中央政府和各省级地方政府之间既相互配合支持,又各司其职;“自主发展”,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主体的高校,根据世情、国情、省情和校情的不同,在相应类型和层次上主动选择、科学定位、特色办学、错位竞争。

“分类分层分工”的差别化自主发展是一个地位分化和身份同化的双重过程,即既要强调大学个体之间质量水平层次上的差异与竞争,同时也要强调高校群体类型内在一致性标准上的认同与稳定。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追求“有差异的平衡而又充分的发展”。

二、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的现实挑战

1、分类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了高校地位高攀的“学术漂移”

“学术漂移”是指大学通过开展更加频繁的研发活动来获得堪比传统大学的地位的过程。主要是一些新兴的或者处于上升态势的院校为了获取自身“合法性”地位和更加有利的竞争优势,而放弃和背离它们原先的定位,强调学术研究的价值,不断模仿传统大学的组织特征与行为模式,寻求一种朝着学术化方向向上发展的运动。

2、教育决策层级偏高形成了省级地方政府的“中梗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我国相对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中,省级地方政府具有独特地位和明显优势。2013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提出目前我国还存在着: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责不够明确,一些教育决策层级偏高,有关部门管得过多过细等问题。制约省级政府对一流大学建设统筹优势的发挥,无形之中在中央顶层设计与高校基层创新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中梗阻”。

3、非均衡化重点高校体制造成了高校同位趋同的“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效应”就是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会造成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非均衡发展拉大了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两极分化,形成了阿特巴赫所说的“泥足”现象。近年来国家关于专科升本科、普通本科院校“创大、申博”的政策空间进一步收窄,这就大大压缩了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生存空间,几乎杜绝了唯一的上升通道。非重点高校将会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步伐,固步自封、自我懈怠、裹足不前,既没有改变现状的途径与办法,也失去了改变现状的信心。最终出现“内卷化效应”。

三、一流大学差别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国家顶层设计:构建制约与使能的“双激励体制”

把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整合到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形成“总体规划、分级支持”的保障体系。构建一套制约和使能的“双激励机制”,横向分类上规制性激励:消极激励,纵向分层上诱导性激励:积极激励。

2、地方统筹推进:积极开展一流大学建设的差别化探索

首先,中央与省级地方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与责任重点既能保证国家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专业,又能保证国家一流、地方一流甚至暂时还未入流的高校发展有动力、有希望、有奔头,既守住本分,又不安于现状。其次,中央与省级地方政府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中央政府要及时给地方授权,地方提供在一定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3、高校自主发展:在使命和区域范畴内追求一流和卓越

第一,目标定位的差异化。菲利普·阿特巴赫就曾指出,在全球排名这一意义上,不可能所有的大学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它们在完成其特殊的使命、在地区或国家层面上可以成为世界一流,所有大学都可以在使命和区域范畴内做出最卓越的工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大学又都可以成为世界一流。

第二,发展策略的特色化。有为有不为,求精不求大。在改革发展中形成与区域、国家经济社会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密切关联的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服务、支撑和引领区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终走出一条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特色化之路。

第三,制度保障的精准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化办学资源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机制;切实提高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文字整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童沁妍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