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融合探索

来源:南京体育学院作者:刘安琪/朱荔发布:1天前分享:

南京体育学院刘安琪/朱荔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WJYB027),课题组主要成员:孟娴、闫蕾、罗欣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逐渐成为大学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作为基础性、通识性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探索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必要、重点环节。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实现文化认同、道德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课题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1.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课程思政的理念最早由我国教育部提出,旨在通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而言,课程思政的引入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在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

2.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政价值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涵盖了丰富的思想、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无论是先秦诸子的哲学经典,还是近现代文学作品,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都与当代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外语文化内容较多,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相对不足。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认同感较强,甚至产生了对本土文化的自卑心理。因此,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

1. 语料库构建与思政元素筛选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本课题组首先构建了含有思政元素经典文学片段的小型中英对照语料库。这一语料库的构建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提供了可靠的资源支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和目标,从语料库中选择合适的片段进行教学设计,既保证了思政元素的融入,又能契合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

2. 教学环节设计与思政内容融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自然地将思政内容与语言教学融合,是本课题组重点探索的内容。课题组成员以不同教学模块为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确保思政元素在语言学习中的有效融入。

1)阅读教学中的思政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培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例如,在引入《红楼梦》片段的思政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命运与思想变化,探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冲突,并与当代社会的家庭观念进行对比。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2)写作教学中的价值思辨

   写作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话题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对文学作品中思政元素的看法。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家》中的家族命运与社会变革,用英文组织论点,分析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进行语言组织,还要对作品中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3)口语教学中的思政讨论

   口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实现。例如,在融合鲁迅《阿Q正传》片段的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开放式讨论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和表达,不仅提高了英语口语能力,也在交流中逐步形成了对作品中社会批判意义的共识。

三、改革成果与实践成效

1. 教学内容的丰富化与多样性提升

   通过将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从以往的纯语言知识扩展到涵盖文化、历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层次。这种内容的丰富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程更加多元化,更富有内涵。通过文学作品的引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2. 思政教育效果的显著提升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能力,更在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形成了对社会责任、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的认同。例如,在讨论《阿Q正传》时,学生通过对阿Q性格的分析,逐步认识到民族精神觉醒和个人奋斗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层面的教育效果在后续课程评价中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他们表示通过这些作品学习,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增强了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3. 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语言教学,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了同步提升。特别是在翻译教学和写作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英文文本,学习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在写作任务中,学生逐渐培养了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并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价值判断。

四、存在问题与进一步改进建议

   尽管本课题在探索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1. 语料库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足

   目前语料库中的作品片段数量有限,涵盖的文学作品类型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未来,应进一步扩充语料库的规模,增加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确保其在教学应用中的广泛性和可持续性。

2. 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需求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素养。目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如何在不影响语言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灵活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仍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思政培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3. 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机制主要集中在语言技能的考核上,尚未充分考虑学生思政素养的提升。因此,未来应建立更加综合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纳入考核范畴,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结语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融合,不仅为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这一融合,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完善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助力高校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