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涵蕴与现实彰显

来源:南京传媒学院作者:葛鸿发布:2024-09-04 16:12分享:

南京传媒学院葛鸿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1JDKT064),课题组主要成员:曹  勇、孙方宁、李晓彤、李  璐、许潇艺、崔  童、李铭锐、赵子瑜、杨  茜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涵蕴与现实彰显》

研究成果精粹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了“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构成一切财富的源泉”。二十大报告中劳动教育的回归,体现了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构建起应有的劳动观,以正确的视角与见解去看待劳动的价值与内涵,体悟劳动对于生活水准、社会发展的效用,感悟劳动不分贵贱,竖立起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及平等看待劳动者的观念,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二十大报告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革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指向。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导向,探讨了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涵蕴与彰显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换的基本方式,而且是形成社会关系、产生社会分工和阶级划分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的高校教育不同于第一课堂教育,更侧重于劳动的“理实一体化”教育,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劳动技能的获得,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情感、能力和精神。

  首先,要确立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的尊严和价值。高校应当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推进劳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劳动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高校应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等,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劳动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价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再次,要依托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高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高校应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之与其他教育环节相辅相成。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劳动技能,还要学会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路径

(一)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发挥劳动育人作用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劳动育人的突破口,创新开展特色生活劳动文化活动,多管齐下,把握“全程劳动育人”脉络,在家庭推出“居家劳动一小时”、“五个一”劳动实践活动,在学校推出“每日清洁卫生检查”、“周四宿舍卫生大检查”、“宿舍文化设计”、“绿色最美寝室评比”等活动。同时,开设“劳动课堂之生活小课堂”,鼓励学生接触、体验社会生活,学习内容更具有鲜活性和生动性,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专业老师也要通过此项目成为“授课”教师,教授收纳整理、手工缝补、礼仪、艺术插花及茶艺等技艺,鼓励学生德技并修,培养学生“懂生活、会生活、管生活、爱生活”能力。通过参与实际的劳动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采用了五星劳动评价系统,依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时间和表现,对他们进行持续监督和定量评估。

(二)造劳动信仰文化,营造劳动育人氛围

  高校要通过举办讲座、进行考试等多种方式,不断推行“劳动模范培育”和“工匠精神内化”计划,以提高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多种技能。同时,应充分利用“植树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志愿者日”等特殊节假日,策划和组织以劳动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此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氛围。此外,定期举办学生座谈会、设立线上线下意见箱来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改进。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学校还应安排他们分批到劳动服务第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并通过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了解社区,感受社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社区“服务思政”“劳动思政”的深层教育。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邀请技艺精湛的工匠到校园进行现场劳动展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自发地参与了“文明排队取餐”、“光盘行动”和创建“节约型”校园等活动,自觉地树立了低碳环保的意识,并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三)创新劳动技能拓展,强化劳动育人效果

  劳动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参与劳动本身,更在于提升学生的劳动和职业素养。为此,我校与学工部等相关部门合作,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分批次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活动,形成一个以学院为节点、学工部门为纽带、点面结合的实践教育网络。例如,我校推出了“生涯规划月”、“职业体验营”等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项目;在寒暑假期间,我们推出了“学校是我家,劳动你我他”主题活动,而在开学季节,则策划了“用我的劳动帮助师弟师妹”的专题活动。这些活动都旨在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出发,重点在于创新实践的方式。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劳模比赛,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规划设计中来;还可以策划以杜绝浪费、绿色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比如开展杜绝浪费的观察、随手拍、节能环保从我做起等微型活动。通过这些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得到了提升,同时他们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参与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理解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强化劳动师资建设,巩固劳动协同保障

  师资是保障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主体之一。对此,高校要编制相应的授课导师培训纲要,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题研讨,进行全面系统的课前培训,着重提升教师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首先,我校建立校级多层次的劳动教育项目师资小组。后勤服务单位、学校工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劳动教育管理职责,积极推进学生劳动体验服务,建设劳教育特色平台,完善流程控制,健全服务机制,实现机构协调、功能融合,与政策相衔接。高校的劳动服务协同企业机构,针对高校劳动教育需求,进行落地实施。其次,我校选聘校外服务骨干和技能专家,建立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信息库,以加强劳动教育服务和校内劳动教育课程的师资能力。引导校外工作者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表率,把平时本职工作和学校劳动教育相结合,利用自身优良的服务能力将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渗透到学校师生的日常学习与工作生活。对在劳动教育中做出业绩的后勤工作者,统一奖励、专项奖励,并在学校餐厅、寝室等公共区域内,采用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事迹,以扩大学校劳动教育辐射面。

  此外,高校要从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自身和工作内容等多方出发,扩大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我校积极争取政府、社区和高校大力支持的基础上,通过设立相应制度和评估激励机制,主动吸引、紧密依托社区运营方,主动实施“劳动思政”育人功能。要求经营方每学期供给相应比例的勤工俭学人员,供给便宜菜、免费汤,设立补助贫困学生经费,完善校舍、饮食、休息等后勤服务条件,创造“润物细无声”的优质的育人环境,形成“政企社校”四位一体的劳动育人合力。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