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师PCK的发展研究

来源: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者:张夏雨/朱敏发布:2024-09-02 16:15分享: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夏雨/朱敏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教》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2JSGJKT031),课题组主要成员:徐美芳、刘 沥、刘 霞、骆建建


一、构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PCK理论框架

  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扩展了PCK结构,突出PCK的价值引领,并构建了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品性素养的PCK理论框架。在知识素养方面突出了思想引导、道德法治、传统文化等思政知识,蕴藏在专业知识背后的内涵和价值,学生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以及对应的德育方法。在能力素养方面,提出了教师需具备在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实践能力和对思政的研究能力。在品性素养方面,增加了对思政的理念、对待工作和人的态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等维度。经过专家论证,最后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知识、能力和品性素养)、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PCK结构,旨在通过这一理论结构,回应高职教育的挑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当代高职教育的需求。

二、调研高职教师对PCK及其发展的认识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对高职教师PCK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采用SPSS24.030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均值与排名进行了统计,采用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不同样本特征(即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课程)对于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得知:

1. 高职教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师所需要的PCK指标的认知情况有所差异。他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相关知识很重要,但具备程度较低,特别是学科相关法律知识和历史文化传统知识。

2. 在年龄和教龄维度,随着高职教师群体年龄和教龄的增长,道德教育类思政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有显著差异。年龄较小和教龄较短的高职教师在道德教育类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差距较小,而年龄较大、教龄较长的教师则在这两个维度的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差距较大。

3. 在学历维度,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背景元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等维度具有较强的显著性。

4. 在不同课程维度,非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普遍认为相关思政知识、德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和课程思政的理念和价值非常重要,但在具备程度上差异较大。整体评分要比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低。

三、高职教师PCK发展的模式研究

1. 外力发展模式

拓宽培训的宽度和广度:制订全面、多样化的培训体系,满足高职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不同需求。首先增加培训的宽度,除了思政引导类、道德教育类思政知识培训外,还应包括法律法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培训。其次扩展培训的广度,培训应涵盖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和不同学科的教师需求。年龄较小和教龄较短的教师侧重于教育教学、思政融入以及思政研究等方法的培训;学历较低的教师提供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非公共基础课教师增加思政融入案例、专业相关思政知识以及思政融入考核评价策略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思政相关内容融入课程中。

落实混编团队的建立:为了切实推动高职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融入,需建立不同学历和资历的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混编的教师团队,并完善相关制度以促进混编团队的贯彻执行。其中包括完善集体备课、评课和磨课制度,促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思政融入的质量。完善绩效奖励制度,明确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高学历对低学历的学术引领以及思政教师对专业课教师思政知识的培训和补充的绩效奖励,提高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需定期对混编团队执行成效进行评估和调整,评估可以包括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以及教师满意度等多方面的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实时调整,切实保障混编团队的执行落实到位。

增加课程思政的制度和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相应的制度和经费支持力度,以此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融入的积极性。首先,制订更加明确和有力的制度,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将其纳入日常教学工作的考核指标中,并在课题中给予充分考虑和支持。其次,增加经费投入,用于开发和更新思政课程教材、课件、视频和微课等教学资源,以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性。此外,需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经费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水平,增强他们在课程思政融入和研究方面的积极性。

2. 自我提升发展模式

制定以生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利于将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品德、价值观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之间产生有机联系。

  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对专业培养目标起到支撑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并结合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应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高职院校课程还肩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基于这两项功能确定教学目标。

  数学目标要体现品格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课程思政建设是将品格和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最终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职业院校各类课程中融入的品格与价值观教育包括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从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两个方面具体制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学目标应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其次,目标和结果目标将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同时学生能更加清楚课程学习后的收获。再次,课程思政的结果目标通常难以直接评价,但是过程目标却提供了评价的切入点和情境。

开展以生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的思想价值、精神内涵、背景元素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思政元素设计并创造能引起学习者体验真实经验的教材,提供实现新的思考、行动与情感的完整经验,协助学习者从体验中了解其意义,将此体验与学习者的价值、目的、行为及与他人的关系联系起来,通过实际的练习,确立新的思考、行动与情感; 使之内化而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结果和应用的过程。在学习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确立和内化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落实以生为本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依据。教学评价首先要制订具体的评价量表,量表中需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以及对不同等级的具体描述。评价内容包含知识能力、思维品格、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等,评价指标是具体的观察点,即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并通过不同评价等级及其对应描述而详细具体化。其次要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结合评价重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综合与整体性的,但是也不必要在每次评价中面面俱到,而是应结合每种评价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使用。例如知识技能可利用传统的作业、测验等评价方式;课堂观察重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从探究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思维品格和实践创新能力;运用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评价学生的价值体验和内化程度;设计作业样本进行综合评价等。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