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新生态建设与研究
苏州城市学院陶婷婷/王佳丽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WJYB035),课题组主要成员:金芳英、吴菁、吴倩瑜
一.概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学英语课程在中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仅仅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对此,生态语言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新生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本研究基于生态语言学相关理论和外语课程思政的描述框架(文秋芳,2021),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考量信息技术圈层对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开放性影响,由此建立“三体“互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微观生态系统,为构建数智赋能时代混合式英语教学新生态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新生态建设是指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新生态。新生态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国情和时代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新生态建设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内容应当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2)教材体系创新:新生态建设需要更新和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体系。教材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涵盖全球视野和国际交流,同时注重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材内容可以涵盖国家政策、社会热点、文化传统、科技发展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教学方法创新:新生态建设要求创新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讨论和实践探索,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4)评价体系完善:新生态建设需要完善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充分考核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社会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价值观的准确把握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新生态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二、理论探索与创新
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深化:本研究深入挖掘生态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将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提出了教学生态系统的新理论框架。黄国文(2016)提出,外语教学与研究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教师、学生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构成了整体的教学生态环境。任何因子的失衡情况都能打破课堂的生态平衡。现如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增添了信息圈层这一生态因子,为原本的教学生态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大学外语教学的新生态,成为当下大学外语教学亟需“破冰”的关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和课程思政的大格局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生态教学的构建“破冰”。
“三体”互动模式的理论构建:创新性地构建了教师、学生与信息技术“三体”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浅析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以数智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各生态因子在动态平衡的基础上,达到线上线下教学的生态平衡,为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新生态提供了实践模型参考。
三、实践应用与成效
“三体”互动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详细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实施策略。
该模式围绕教学主客体圈层(教师、学生),技术圈层(教学信息技术),课堂环境圈层(教学环节)所形成的开放、动态、相互联系的教学微生态圈和学校、社会共同作用形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新生态。该生态系统通过教学环节的思政链联结,强调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从根本上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四条思政链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联结各生态圈层。信息技术圈层的革新,同时作用于教学微生态圈的各生态因子,形成新型的开放式、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形成了“活水效应”,思政理念真正有机融合于教学中。
(1)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该阶段,生态微环境转以线上平台的异步同步虚拟学习环境,学生种群利用线上平台的多模态资源(微课,慕课,文本,视频,音频等)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种群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估与分深度析,挖掘思政元素,整合资源,设计线上的课前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单元内容并完成课前任务,储备文化知识,为内化知识做准备。
(2)课中内化吸收阶段
该阶段的教学微生态环境以线下课堂学习为主,线上平台学习为辅。学生种群通过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互动学习等方式,首先评价和反思课前学习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其次,精听教师讲解的语言知识、技能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知识的内化加工。教师种群在此阶段首先针对课前任务进行答疑解惑,然后以精讲教学内容为主,辅以信息化技术,如利用学习平台的签到、抢答、选人、弹幕等功能,充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满足学生主体需求、符合教学主题内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隐性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自动自主输出思政内容,使其得到内化,达到价值引导的思政教学目标。
(3)课后评价拓展阶段
课后教师种群需要在线上平台设置单元拓展和延伸资源,布置思辨类反思任务及测试,多元化评价学生种群课中学习效果,协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反馈信息。学生种群通过单元产出任务的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竞赛等活动,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应用所学,反哺社会。课后评价采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和人机共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态化。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践:展示了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语言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及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效果。
四、问题与挑战
实践中的问题分析:客观分析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技术应用的局限性、教学资源的不均衡等。
挑战的应对策略:提出了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和改进建议,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
五、建议与展望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系统内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各要素之间协同共处、相互依存和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朱云翠,2017)。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本文探索的基于生态语言学理论的“三体”互动混合式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打造了生态主体学生化,教学内容多模态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评价生态化的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生态。充分了解学生种群的学习需求,基于这一代学生主体的信息“原住民”的特点,多元化利用信息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创设“活”的生态环境,调动生态因子之间的频繁互动,建立生态位之间的意义联结,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微生态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教学生态系统的长远规划:对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强调了持续创新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创新。通过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新生态,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我们相信,这一教学模式将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