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有效性融入研究——以《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为例
金陵科技学院赵凤英/何文斌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WYYB023),课题组主要成员:何文斌、吉晓霞、魏梦婷
作为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通识课程,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都与外国语言、文化、文学、翻译等密切关联;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最直接地面对外国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但是,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在线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在融入内容、手段、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继续推进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加强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BOPPPS教学模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后,在全世界100余所大学和机构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在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方面展现出出色的效果。该模型强调并促进学生的参与;注重明确的目标导向与问题驱动,有助于让师生在相对分离的物理空间中展开互动;强调在教师有效引导下推进各个教学环节,既适合于多课时整合的单元教学,也适合于单个课节的教学。BOPPPS模型作为适用于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为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有序、有效混合式教学提供了路径,为继续塑造价值观、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提供了可能。
本文根据BOPPPS模型重新设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一、思政元素挖掘与择取
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大多存在对西方文化过度偏重的问题,无论是概念、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还是跨文化实践,大都跳不出西方理论框架”。为扭转这种尴尬局面,必须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教学中“对精神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在中外文化对比基础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对多样文明的尊重、包容、开放态度”。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大思政元素的融入力度,既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又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等资源,将思政元素有机融于课程中。
(一)对现有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梳理
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胡超编著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严明主编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刘和林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英语教程》,王蓉、张爱琳主编的《跨文化交际》。教材各单元都以多个跨文化交际实例导入,再进行主要理论知识的阐释,在课后练习中辅以多种类型的练习。以上教材中共同涉及、含较多思政元素的话题如下:(1)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2)言语交际;(3)非言语交际;(4)文化适应;(5)沟通能力。
就教材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元素而言,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中国文化元素大都居于辅助地位,难以与西方文化内容“并驾齐驱”。例如,在《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除Verbal Communication部分需要列举大量的中文实例介绍文化负载词、谚语等内容,其他单元多是将中国文化要素作为文化对比的对照对象,地位和作用不突出。
(2)中国文化元素的思政育人作用不够直观,需进一步挖掘与阐释。例如,对教材中“赞语”这个知识点进行对比解释时,提到中文里对赞语的回应有“寻求恭维”之嫌。如果不对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推崇的谦逊有礼品格加以说明,那么许多同学会认为,中国人对赞语的回应比较“虚伪”,而西方人更为直率。这恰恰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误读,完全背离课程目标。
因此,要充分利用教材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就必须对教材中原有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挖掘、梳理和适当延伸。在教学中调控中西方文化的比重,保证学生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联想到对应的中国文化内容,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避免文化误读。
(二)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先进文化、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陈新仁教授指出,“在教材中融合的思政元素要体现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艺、诠释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影响”。基于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得启发,将与课程内容匹配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具体来说,先秦思想与哲学家们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理想,管仲的“树人”教育思想以及老子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思想等都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可自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等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等同于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认同;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仁爱和谐,但也强调“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对比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吸收诚信、正义等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三)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汲取养分
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坚持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生群体能够多渠道获得知识与信息,自主性空前提高,这对全方位、立体化理解和诠释时代精神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与多元性,部分大学生在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甚至滑入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意识形态陷阱,致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无法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要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用大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坚定理想信念。
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实践
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多于大二下学期向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开放。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可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落实BOPPPS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强化互动与反馈。现以《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第一单元Introduction部分为例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一)课程导入:有趣味
Introduction部分总体介绍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基本知识。在课程导入时,力求做到生动有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偏好及知识储备,在本章的导入部分可以我国主办的两届奥运会为例。首先,带领学生在线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场的中国风元素短视频,尽可能多地找出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在线提交答案。然后,向学生展示中外媒体对奥运会上中国文化元素的评价,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友人也会对这些“中国元素”产生强烈共鸣。
(二)学习目标:有方向
贯彻BOPPPS模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紧密联系“学生能做到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本次教学设定“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课程目标1着重知识传授,即学生能理解、简要描述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内涵与特点,梳理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2强调能力培养,即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现象和跨文化交际案例,比较文化差异,评价跨文化交际行为;课程目标3重视素养提升,即学生能立足当下、结合专业,提出加强跨文化交际、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举措。通过对课程目标的解读,学生可以明确方向,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三)前测:有思考
在前测环节,本次教学承接导入部分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线上回答开放式问题并上传角色扮演视频。例如,围绕导入部分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识别,要求学生给“文化”下定义。在作答指导中引导学生由具象至抽象,认识到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现“做客中途提前离开”场景,并用视频记录,视频不超过3分钟。学生通过抽签确定角色,抽中“sender(信息发出者)”的同学要设法将“提前离开”这个信息传递给“receiver(信息接收者)。场景再现开始前,再次向学生说明,要尽可能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符合现实。视频录制完成后,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联想中国文化中的做客礼仪,归纳总结出该交际场景涉及的要素。对于以上基础问题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参与式学习中较好地融入。
(四)参与式学习:有“干货”
作为BOPPPS模型的关键环节,参与式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协作参与,构成本课程教学部分的主体。首先,教师要简要重述学习目标,帮助学习抓住学习重点。其次,对前述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指出学生在分析问题、归纳整合、创新等方面的可取之处,同时对出现的认识误区给予纠正。另外,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遗漏的要点进行必要的补充。例如,学生观看北京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视频后,列举出的文化要素大多是具体可感的,教师应对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给予肯定;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在后续“定义文化”的任务中,就难以联想到如审美观、宇宙观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更无法在下定义时对该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反映。因此,教师可借助“冰山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服饰、语言等仅仅是文化的“冰山一角”,并就“冰山上层”和“冰山下层”涵盖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做较为细致的介绍。再如,针对学生录制的情景视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2段向学生展示并请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中西做客礼仪进行对比。此外,针对学生总结出的交际要素进行补充,提醒学生注意除了“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传输途径”“反馈”之外,“编码”和“解码”也是交际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而“干扰”和“环境”也是影响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
对前述环节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馈后,参与式学习主要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基于对文化、交际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快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特点。为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教师可拓展介绍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发布新的讨论任务。各小组选取感兴趣的任务后可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查阅电子资源,也可向老师征求建议。讨论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成果。完成小组互评后,教师进行总体评价和要点补充。此外,对于部分常识性要点的介绍也可由小组协作完成。例如,在对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进行介绍时,可通过组内分工对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发展阶段等进行梳理,高效完成任务。
(五)后测:有收获
“BOPPPS模型的后测环节指向测评学生到底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这与当前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将关注焦点从‘评教’转向‘评学’的趋势是一致的,也与当前越来越受重视的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1】在后测阶段,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一是请各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完成组内、组间互评;二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梳理并以思维导图呈现本章节知识要点;三是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章节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对推动跨文化交际,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认识。
(六)总结:有长进
作为BOPPPS模型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阶段主要包括重难点回顾、对学习成果的反馈、师生就教与学全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对重难点的回顾可与对思维导图作业的反馈相结合,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本章节知识点,同时对于学生作业中的疏漏、错误等进行补充和纠正。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主要包括对学生独立完成的测试及作业、小组协作完成的任务的点评和总结,藉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做出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基于学生的反馈,教师对本次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将发现的问题在后续教学中进行反馈。经过总结反思,师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不断进步。
三、教学效果反思与总结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就“教”而言,通过对教材中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挖掘与择取,大大提升了思政育人意识,更加明确了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等教学全过程的实践,为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果带来了新的思路;此外,每个教学单元结束的反思环节也为教师持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提供了动力。就“学”而言,BOPPPS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强度。学习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加上思政元素的融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当然,在BOPPPS模式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在线教学的过程中也多有不足之处。例如,教学设计中为实现思政元素的隐形融入往往需要大量案例做铺垫,引入部分花费时间较长;再如,部分案例比较陈旧,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反响不够理想。但总体来看,在BOPPPS模式下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仍不失为提升课程思政效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