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索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作者:臧庆/陈晓波发布:2024-08-01 20:05分享:

南京邮电大学臧庆/陈晓波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20WYKT006),课题组主要成员:徐志敏、颜文洁、洪  洁、胡慧勇、陶李春、刘长城、苗天幸、刘涓涓


   教育部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导,要求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其育人意识,提升其育人能力,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不仅要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而且要发挥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职能,结合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政治与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调发展。外语课程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

1.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观,将德育核心分解到非思政课程中,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渠道作用。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从课程改革的核心入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体现课程的育人作用。

而课程思政对高校外语课程来说能够影响其人才培育目标的规划,回答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核心问题,也是高校教师育人初心与使命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而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效果的主导力量,因此如何提升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

2.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

2.1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刻认识

   新时期的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独特的群体特征,在价值取向方面趋于务实,情感表达趋于理性,但在科学思辨能力方面依然有所缺失。而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了多元碰撞的倾向,更加追求个性化的价值表达,其思想道德素质也受到成长环境、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较大的差异性。但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刻认识,只看到了大学生呈现出的暴躁、厌学、自卑的表象,却没有分析表象背后的根本成因,也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责任,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帮助。

2.2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有限

   在课程思政的落实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欠缺,虽然在外国语言知识与文化方面存在优势,但由于对课程思政认识的局限性,难以挖掘并整合其中的思政资源。高校外语课程中思政资源的挖掘难度之所以相对较大,还有部分原因是其中包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政治与文化资源,高校外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政治站位,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全方位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外语教师普遍对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在课堂教学中深度融入传统文化,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尚有不足。如何将科学的方法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内容与高校外语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发出针对性、适应性都更强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有思想,有信念,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是高校外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2.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课程思政的落实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外语知识的教学上,并且习惯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关注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限制,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2.4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相对薄弱

   现阶段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需要高校外语教师在接受课程思政理念的同时,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较为片面,简单粗暴地将其与治国方针政策画等号,导致在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时出现了生搬硬套的问题。另外,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相对薄弱,相关理念与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明显隔阂。

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3.1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人的需求是人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外语教学中思政要素的融入也需要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因此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前提就是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为能力提升路径的规划提供方向指引。高校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精神需求,也要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提供助力,才能被称为成功的思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与特点。

   第一,高校外语教师应当关注大学生的生存与安全需求,这是大学生的最基本需求。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校规校纪的重视,辅助构建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大学生生存与安全风险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应当将网络安全教育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与规避意识。

   第二,高校外语教师应当理解学生的情感交往需求,新时代的大学生个体意识更加强烈,情感需求更加突出。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更强的人际交往需求,需要在社群之中获取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尊心强烈,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基于对教师的认可提升学生对教育内容接纳程度。教师应当在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高校外语教师应当满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需求。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强。但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网络环境也使大学生对娱乐产生更高的需求。高校外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了解大学生的娱乐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要素

   为提升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从自身的教材出发,在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挖掘与思政内容的连接点,密切联系专业教学、课程思政与学生生活,解决当下外语教学中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比如,基于教材中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课文,可以为学生拓展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明确其工具性的核心属性,发挥互联网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同时避免受到互联网中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除上述显性思政要素之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思政元素,仍然以互联网相关的课文为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联网的利与弊,尽管在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互联网的便利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的弊端能够被掩盖或规避。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安排相关案例,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互联网,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避免过度沉迷网络。除此之外,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探讨自律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娱乐与便利的同时把握好“度”,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

3.3关注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的融入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之一就是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外语教师同样需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因此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文化、法治等领域的内容,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起辅助作用。基于实践的认识是提升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教学实践又可以分为课前准备与课中教学两部分。

   对高校外语课程教学来说,课前准备环节相当重要,教师应当基于教学内容与思政要素、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并形成完善的教学方案,避免出现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契合度不佳的问题。而为了能够及时获取时效性的思政元素,高校外语教师应当关注国家主流媒体的时政评论与新闻内容,总结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并将整理好的素材融入教学活动设计之中,并做好内容的过渡与衔接,避免生搬硬套。另外,高校外语教师还需要关注课前教研环节,参与教研组内部的试讲,汲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拓展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高校外语教师必须关注课中施教环节,通过语言表达以及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传达,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除此之外,高校外语教师还应当注意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举止,避免向学生传达片面、消极、抱怨的言论,并时刻关注学生对思政要素融入的反馈,及时调整侧重点与课堂节奏。如果出现学生质疑思政元素的情况,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辩论,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整体质量与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外语教师在理论或者逻辑层面出现漏洞,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师生交流放在课后,并寻求思政教师的帮助,确保回复的准确性与引导性。

3.4更新教学与评价方法

   高校外语教师需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学科育人模式。课程思政的核心特点就在于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平的前提下融入思政元素,避免采用死板枯燥的说教法。一方面,高校外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把握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在课后,高校外语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读书会活动,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翻译作品,让学生从外来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并与外来文化形成对照,加深学生对外语的理解。

   而教学评价则是对高校外语教学效果与价值的判断,教师想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更新。高校外语教师应当抛弃传统的“等级论”与“分数论”,并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将学生在课堂思政环节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做出记录与客观评价,并生成可行的行为指导。

3.5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与思政意识的培养

   最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要落脚于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思政意识。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包括职业素养与思想素养两部分,外语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落实者,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职责,而外语课程作为基础性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理论水平,研究思政知识的内在规律,提升职业素养。而教师的言行举止、知识底蕴与人格魅力,作用于学生的隐性教育,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高校外语教师思政意识的提升要突破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原有界限,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将外语教学中的思政内涵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高校外语教师还应当树立三全育人的观念,主动加深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4.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观,将德育核心分解到非思政课程中,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渠道作用。但对于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师来说还存在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刻认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有限,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相对薄弱等不足。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应当了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关注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更新教学与评价方法,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与思政意识的培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