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学科优势 融汇产教资源 着力培养新时代工程英才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04日 10版)发布:2024-03-04 11:36分享: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系列思政公开课

资源汇聚、内外融通的实践教育平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需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部分产业面临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一些战略领域或关键产品遇到“卡脖子”难题。作为会聚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必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英才。

  作为“工信七子”之一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从2010年起,依托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教改项目为契机,贯彻专创融合、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理念,集成3个“双一流”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的团队、项目、平台优势,融汇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聚焦工程英才核心素养,统筹推进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综合改革,构建了实践培养方案、实践教育平台、实践指导模式“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大工程视野、工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英才。

聚焦体系设计

构建价值引领、创新导向的实践教育方案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工程英才培养体系设计,整体规划、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和实施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科创项目和创新竞赛为两翼(“一体两翼”),基础层、综合层和创新层循序渐进的实践培养方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供给,全过程贯通,实践教育“4年不断线”。在顶层设计上,一体化规划和建设实践课程、科创项目和创新竞赛,教学环节贯通,教学资源共享,确保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视野培养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在价值引领上,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爱国奋斗·南航担当”校友总师系列思政公开课,邀请杰出校友面向师生讲授“航空报国”情怀,分享成长成才、艰苦奋斗历程,激励广大学生献身国防、航空报国;连续20年开展“与国防企业面对面”实践活动,涵养学生航空报国、矢志创新的责任担当。在平台支撑上,依托学科实验室,建设科教融合的大学生主题创新区,开设前沿创新课程,开展基于项目的创新训练;融汇产教资源,建设产教融合的“项目式”实习基地、校企协同育人基地,跨界开展项目式实习、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制定实施《关于“卓越学院”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实施意见》《行业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创新创业学院(2007年),牵头成立“全国航空系统厂(所)院校实习联合体”(2001年)。优化教师评价和学院考核指标体系,鼓励项目牵引、学科交叉、校企合作,以资源配额推动跨学科、跨校企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聚焦条件建设

打造资源汇聚、内外融通的实践教育平台

  学校把实践条件建设作为培养工程英才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集成和汇聚一流学科、行业产业的优质实践资源,打造了内外融通、特色鲜明的实践平台,成效突出。

  一是依托学科实验室,建设科教融合的大学生主题创新区,推进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学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力学3个“双一流”学科的资源优势,依托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2个高层次科研平台、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2个高水平教学平台,嵌入式建设了“航空宇航制造大数据”等77个特色鲜明大学生主题创新区,聚焦前沿学术主题,以高水平教师领衔指导,实施本研一体、迭代递进的创新实践训练。创新区实施首席导师制度,学校提供资源和激励政策,鼓励建设交叉学科团队,保障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需求。主题创新区推动实验室进一步开放,定期面向本科生发布创新课题、开设科教融合类课程,开放和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群体,发挥优势学科的育人功能,以高水平科研引领一流人才培养。

  二是依托教师长期科研合作的科技型企业,建设基于企业科研课题的“项目式”实习基地。以项目为纽带,在科技型企业建设135个“项目式”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开展“企业出题—导师点题—学生解题”的“项目式”实习。企业根据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中的真实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清单,学生选择实习项目后,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和研发过程,以工程项目为案例开展创新实践,真刀真枪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生真实习,企业真受益。将企业实际课题转化为学生实习内容,企业项目管理模式转化为团队实习模式,切实提高实习成效,实现了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的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融合、产教研一体化的融合。

  三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校企深度协同育人平台。联合有长期战略合作的行业龙头企业,汇聚多元化优质科研平台资源,建设了中国商飞(大型客机)公司、航空工业成飞等15个校企协同育人基地,企业成立“大学生实践训练营”和“教师工程实践工作坊”,学校则为企业科研骨干进修提供专业化支持,逐步形成“学生科创—教师科教—员工进修—校企攻关”一体化的合作范式。合作企业在政策扶持、人员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整合科研教学资源,促进校外优质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将平台资源利用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校企实施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项目,结合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实践项目、创新竞赛和“项目式”实习。近3年,受益学生超过1万人次,南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制造协同育人基地”、南航-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工程协同育人基地”等5个基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2023年9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建立完善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四共”“四通”机制,打造学科深度交叉、校企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共同体。

聚焦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项目驱动、跨界协同的实践指导模式

  学校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发挥一流学科、龙头企业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优势,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多学科、跨校企教师团队协同指导。选聘468名企业科技专家担任产业教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教材编写团队、实践指导团队等255个跨学科教师团队,通过项目式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和挑战性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精神;打造“强国逐梦·大师引航”前沿课程和“强国逐梦·总师助航”产教融合课程,将学科前沿、行业热点融入教学全过程,用产业前沿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校企双方课程专家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遴选确认实践任务,并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指导与点评,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增加行业知名专家、研发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等教学环节,在校师生和企业研发骨干之间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实施案例教学和工程训练,实行基于项目的小班研讨、多元化考核,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设立综合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对“卡脖子”技术的理性认识和现实探究,以国家和行业企业科研任务为目标原型,跨界团队联合指导,促进前沿理念、先进技术、工程标准和现代管理融入教学过程,产生了以“互联网+”大赛主赛道35项金奖(近六届金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前五)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创成果。

聚焦文化浸润

营造敢闯会创、追求卓越的创新生态

  学校一直重视创新文化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积极营造敢闯会创的创新生态,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动力。深入挖掘国防军工文化育人资源,把杰出校友的爱国、奋斗和创新精神融入教学,形成“南航担当”系列课程,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实施“普惠式”创新实践教育,在校学生均参与科创实践和创新竞赛,浸润创新文化。出台创新竞赛等级评定、创新积分管理和创新学分认定等制度,建立创新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科创活动系列化、品牌化。并行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工程8个专项计划(学术科技竞赛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题创新计划、自由探索计划、工程训练实践计划、文科实践计划、科研训练计划和学术交流计划),连续14年举办本科生学术论坛,举办主题创新区夏令营、实习成果汇演、创新创业成果展等,为本科生搭建互动式、长效性、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和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的思维能力、以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以创新为导向的知行能力。培育团队参加以“互联网+”大赛为代表的重要创新竞赛,以赛促创,以赛促教,成果丰硕。师生从游、团队共创、敢闯会创,业已成为南航的文化特质。以文化孕育创新,以创新涵养文化,创新实践与创新文化互促共进的育人文化建设机制,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建成了具有南航特色的工程英才培养体系,育人成效显著,示范效应广泛。

  一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校期间全员参与科创项目和创新竞赛,参加科创活动的学生每年超过6000人次。每年立项学生创新实践项目1300余项,投入1500余万元资助学生开展项目训练。学校在各类重要竞赛中屡获嘉奖,累计410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以上竞赛奖项,在近6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得金奖35项、银奖31项,稳居江苏省高校首位、全国高校前五;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共获得特等奖15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17项,连续11届捧得“优胜杯”;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共获得金奖26项、银奖10项,自2014年设杯以来,连续5届捧得“优胜杯”。学校涌现出以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黄鸣阳、国家“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黄帅、“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刘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双创典型;“能热宇航”“费米光子”“商车底盘”等创新团队解决了飞机大厚度复合零件成型、5G通信基站信号同步、线控底盘车规级量产等600余个复杂工程问题。

  二是行业发展贡献度大。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培养了以大型客机 C919 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嫦娥四号”探测器系统和“火星”探测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少帅”孙泽洲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南航已经成为培育我国航空航天工业支柱人才的摇篮。2010年以来,国防系统升学和就业比例超过60%,数万名毕业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以中国航空工业成都飞机公司(第四、第五代战机研制龙头企业)为例,近10年进入该公司工作的762名南航毕业生中,参与重要型号任务的人数为478人,其中作出重要贡献、获得国防表彰的人数达26人。

  三是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影响广泛。学校获得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示范高校”等众多荣誉。“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实验”填补专业空白,在2019年首届中国慕课大会上作为现场演示项目进行展示,3个模块实验教学内容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了飞机制造的过程,被主流媒体报道,同时成果被西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广泛应用;学校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李迎光教授指导学生连续两年获得“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首创的“创新7问”科研训练方法在国内外200余所高校推广,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为行业培养了大批拔尖人才。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