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基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混合式金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来源: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者:王巧发布:2023-12-31 11:45分享: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王巧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混合式金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JSJY093),课题组主要成员:孙一东、尹雪峰、叶蓓、董徐易、王可欣、么芮、余巧玲。


      随着服装行业职业能力的细分导向,驱动服装设计能力培养的细化,也使得服装能力养成的系统性、体系化需要极大增强。因此,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以“课程群”构建为导向,按照能力需求、课程构成标准将课程群分为文化、设计、版型与工艺、营销管理板块,而后根据各高校教学发展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诞生了其他类型的专项特色课程群。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立使以往独立的课程个体产生了以岗位能力或发展目标为主要方向的课程集群,使学生能力培养的“真实感”极大增强。同时,在学生接受习惯、社交方式的影响下,单纯的面授或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本课题正是基于此背景,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为载体,以新时代教学形式改革为契机,集合课程思政改革要求,融合探究社区理论模型,以打造“临场感”为最终目的,探索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模式的建构。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应建立在“多维度”混合式研究的基础上,即教学环境混合、教学行为混合、信息化平台混合,通过对服装专业文化课程群、设计课程群、制版及 工艺课程群、营销管理课程群进行“混合式”重构,重构教学课程群情境,验证混合式“探究社区功能”,即教学临场、认知临场、社会临场。
一、从四大维度重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
      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按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类型可以分成不同方向,如传统的按“设计-工艺-营销”三大方向开设课程群建设,而后由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服装产业变革与结构升级、流行趋势转变等因素,传统课程群转向细分方向,产生如针织课程群、陈列课程群、中式服装课程群、传统手工艺课程群、虚拟技术课程群等特色化的课程群,试图以课程群的能力建构提升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的专项能力。本课题所研究的服装设计课程群是根据我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特色,围绕服装设计叙事路径及课程思政教学特质,具体分为服饰文化课程群、服饰设计课程群、服饰版型与工艺课程群、服饰营销管理课程群等四大课程群,并围绕认知逻辑及前开后续的课程衔接顺序组合课程群的内在要素。
具体来说,服饰文化课程群包括中外服装史、服装礼仪文化、服装材料学等课程,将课程思政意识内化于课程教学各环节,为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提供铺垫;服装设计课程群包括款式、面料、色彩等具体设计要素,还包括时装、中式服装、针织服装等具体类别,以不同设计思维、设计流程的碰撞,夯实设计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的设计能力;服装版型与工艺课程群则是将设计思维内容进行实物转化,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域”,学生将前期设计思维落地呈现,包括立体裁剪、中式服装制版、旗袍设计与工艺、针织成形等具体课程;最后,服装营销课程群是培养系统性、体系化的服装设计能力“大局观”的重要体现,它更侧重于“营销-策划-管理”思维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更加贴近市场、了解市场,解决传统教学中“设计脱离市场”“不接地气”等问题。
二、立足探究社区及混合式理论,提升混合式教学水平
      探究社区理念模型为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理论框架。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以此理念为指导,以提升教学“临场感”,增强教与学的过程化体验。
第一,服装设计课程群教学环境的混合,主要考虑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其他课堂间的混合或是理论课堂、实践课堂与其他课堂的混合。服装设计课程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实践特色,无论是设计、工艺或营销方向,传统教室的教学环境已无法满足复合式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拓展教学环境的边界,在课程群主线中利用名师工作室、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实现环境混合,解决传统能力培养单一的问题,也为提升学生的复合式能力提供助力。
第二,突破传统单一线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群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混合,即E(e-learning)+C(classroom)。例如可以在超星系统的支持下,利用云端资源、智能学习系统、线上评测系统等,辅助教师记录、评价、监督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有效把握课堂节奏,使学生实时查看自身的学习进程、获取即时的反馈建议。
第三,基于“探究共同体理论”,探索混合模式下的临场感培养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教师的教学体验。探究共同体理论提出的临场感包括教学临场、认知临场、社会临场,通过混合式临场感的提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在场感”。其中教学临场指教师对服装设计课程群内容设计与组织、指导与示范,建立沉浸式学习氛围,通过多种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设计课程内容的把握与理解;社会临场指在课程群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立分组及面向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或仿真教学环境中逐步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共同责任感、团队精神及协作导向;认知临场最为重要,它以突出个人主观能动思考能力为特色,提升服装设计课程群学习的认知思维。
三、基于课程群特色,打造多线混合的教学新模式
    “探究社区理论”符合设计学专业特色,我们可以通过立足探究社区及混合式教学理论,结合各类优质的线上教学平台,利用虚拟功能、同框功能、演播室或图书馆、大讲堂等功能,开展对话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如通过对服装设计课程群的设计课堂构建,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抛出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们通过“1v1对话”“互动批准”“及时聊天”等形式及时做出响应。
      因此,服装设计课程群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对服装设计四大课程群重构的基础上,以“两性一度”的金课课程建设标准为改革衡量指标,以超星信息化平台为信息化技术重要载体,从混合式教学的物理特性和教学特性着手,即以信息化设备、网络学习环节与实际课堂开展的教学设计,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有机融合,探索“金课”课程群标准下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从而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形成创新。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理实一体化特色,为提升系统化的专业能力,将以课程群的形式加以构建。本课题通过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依托本院人才培养特色及目标导向,将课程群分为服饰文化课程群、服装设计课程群、服装版型工艺课程群、服装营销管理课程群,在厘清课程群内容、特色、定位的基础上,将其融会贯通,同时融入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增强师生临场感,打造以教学环境、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等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单向互动的课堂壁垒,以“课程群效应”提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质量,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助力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