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与地方文化元素融合研究

来源:淮阴工学院作者:杨苏/闫静发布:2023-11-06 10:45分享:

淮阴工学院杨苏/闫静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与地方文化元素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06),课题组主要成员:马星宇、周风琴、余洪红。


      本课题重点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淮阴工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教学为例。作为一所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助力学生发展成为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未来的世界人才竞争激烈,应用型人才需兼具知识、技术和创新能力,可以较快的获取知识、将知识转化成应用,并且拥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了应对新的人才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不能继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跟上国家社会发展趋势,重视学生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合本土文化?本课题主要尝试回答:1)当下大学英语学习者对大学英语和中国地方文化结合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 如何选择合适内容才能与课程自然融合;3)选择何种教学形式比较适合。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首先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看法,同时界定能够与课程相关联的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及路径,从而提升学生地方文化推广意识和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

课题项目实施应围绕课程进行,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因此需要对课题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才能既保证课程的正常进行,又可以实现课题的任务。

1. 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

      在项目实施初期,首先对学生对英语学习以及文化学习的态度和意愿进行问卷调查,以此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便于选择更合适的学习内容。在完成主题内容选择后,将学习主题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完成脚本写作和视频或PPT制作。其中一个重要步骤是要求小组对项目进行开题的论证答辩,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最后进行项目成果展示,线下课堂或线上平台形式,由学生互相评价打分。之后,进行后续访谈,了解参与项目的感受和收获,为完善项目和今后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1)前期问卷调查

       关于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内容应该学习什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时对跨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加入中国地方文化的内容,文化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性思维能力是学生预期的收获,是否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只有少部分认为自己可以用合适恰当的英语介绍自己家乡文化,说明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和对地方文化了解这些方面比较欠缺。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学生感觉课堂展示不如直接老师讲授好,主要在于如果老师对整个过程缺乏监督和管理、不对项目完成度提出具体要求,就会导致结果不如人意,而学生也得不到收获感。但是在文化融入学习中,仅靠教师讲授和内容灌输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更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的文化学习的兴趣点主要在于历史、饮食文化和名胜古迹,因为各种历史典故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旅游总是比较有趣的活动。也有不少学生选择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到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的家乡,但却没有足够的自信用英语进行有趣的推介。项目研究可以促使他们查找资料并思考如何推广自己的文化,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

(2)项目实施

       项目从学期初持续到学期末,在前期调查分析基础上,设定了既可以让学生感兴趣同时又课程单元内容产生联系的话题范围,学生们从中选择2个完成学期任务。任务要求:学生组建4-5个人的学习小组,从5个单元中选择两个单元的两个不同的选题进行展示准备,分两次进行。一个持续性学习的任务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的作用。整个任务重视过程管理,经历三个主要阶段:选择第一个话题,确定介绍内容;进行迷你开题答辩会(在第一次展示前),对介绍内容进行完善,形成文字稿;最后一步课堂展示。每次任务在选定内容之后的“迷你开题答辩”是具有特色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做好更充分的内容准备,同时提醒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选题,做有价值的输出,即使对待一个小小的研究任务也绝不马虎草草了事,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规定两次任务必须由不同的组员负责,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每个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初期制定好整个学期任务时间计划表,规定在开学初的两周时间内,学习小组要完成课本内容的阅读任务,在范围内选择两个题目,分别在上下半学期进行两次文化分享展示。

      在第三周,小组对自己选择这个话题的理由进行陈述,即所谓小型开题答辩。现实中,在第一次答辩时,一些小组没有好好思考问题,导致答辩不通过需要继续认真选题。小型答辩引导学生做好项目选题工作,为项目深入开展打下基础,如果缺失这一步骤,任由学生随便选直接做,有可能导致任务完成流于表面,不达目的。

       接着两周时间留给学习小组查找、整理资料,完成文字初稿。老师帮助解决一些文化翻译的难点,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和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PPT制作或是其它形式的成品制作。

      第八周进行成果展示,小组之间互相打分(主要是为了激励小组更好地表现),结合老师打分,给出1-5的等级。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成品和文本上传至学习平台,供互相学习。这是一个完整的地方文化分享的任务学习过程。第二次任务继续以同样方式再进行一次,在熟悉步骤后,学生们改正了第一次任务时的不足,任务开展效率有所提高,展示质量较前也有进步。

(3)反思及问题

       在两次任务完成之后,给全班同学都留了一个反思作业,请他们就本学期的文化分享活动进行记录。其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选题方面集中,70%以上的小组仍然是集中于饮食,景点等比较常见的文化题;与课程的结合程度还需加强,文化分享任务是依托课程内容进行的,但是因课时有限,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没有要求在每一个单元进行,显得课本单元学习和任务成果二者之间的联系显得没那么紧密。

2.     项目总结和推广价值

通过项目开展研究以及后续访谈,得到如下启发:

1)    项目前期和后期的反馈表明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是可行的,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有待加强,要教会学习者站在第三位置的视角,培养自己审视自身和他人语言文化的能力,在地方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学生的反馈表明他们通过一个学期的任务型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表达能力;持续性地进行任务开展提供了学习环境。

       经过一个学期的任务开展,老师和学生,都会在日常学习中形成文化交流的意识和想法。例如,有学生提到:“在旅行那个单元,我会想到古代中国的旅行者的一些故事,可以把他们的传奇故事介绍给其他人,说明在中国古代其实很多人就非常具有探险精神。”这样的文化意识培养,使任务完成不仅是任务,更变成源于内心分享表达欲望而形成的行为方式。

2)  小组任务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展示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但必须重视过程管理,提出具体考核要求。例如,在项目初期的选题迷你答辩会,就是对参与者认真对待自己选题,进行充分准备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组员分工合作保证人人参与,每一次的文本要经过认真讨论和修改,使之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3.   改进建议

研究中还发现一些问题,有待今后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改进完善。

1)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尤其是针对性强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在研究中不偏离学习重点。今后,可以适当增加老师的专题指导,就某一主题补充相关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2)对文化主题按照难易程度归类。按照内容的表达难度,对主题进行分类,让学生们可以从易到难逐步学习如何对不同类型文化主题的分享介绍。

3)丰富主题展示形式。鼓励学生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展示,譬如拍摄短视频或情景剧等更符合现代学习者兴趣的形式,同时增加互动环节,使分享更真实化,也更有实践价值。例如,可以制作发布短视频并邀请朋友进行评论和回复等使任务更符合当代学习者学习习惯。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