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陈凯/涂艳群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02),课题组主要成员:王直理、肖德钧。
江苏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培育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江苏特色地域文化,形成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理想信念。
一、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江苏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名城,如周恩来故居、中山陵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孕育了众多名人志士,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秀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借鉴。江苏还有许多古迹和古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有效利用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整合历史名城资源:通过课件讲解、实地参观等方式将江苏历史名城的教学素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说服力。
引用名人事迹和成就: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地融入江苏名人的故事和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重视古籍研究:通过江苏古籍让学生了解历史并形成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为国家事业贡献力量的意愿。
将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对改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二、 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强化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江苏地域文化作为一项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知名人物、历史遗迹等物质载体,还表现为文学艺术作品、 革命精神以及发展历史等非物质载体。 高职院校在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在把握课程思政育人大方向的基础上,有效融入江苏特色地域文化,可以有效发挥专业课程思想价值引领的功能。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记录了江苏的长期发展历史, 将其同专业课程知识整合起来,在认知教育层面,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认知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地方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思辨能力;在情感教育层面,专业课程在整合江苏特色地域文化后, 能够利用革命精神、伟人的远大志向,例如雨花英烈精神、华罗庚一心报国的精神等,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大大提高学生对江苏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培育学生的顽强拼搏意志和深厚的爱国之情,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因此,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以有效强化高职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 能够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双重育人功能。
(二)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推动课程思政的教学创新对当前江苏地区高职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的融合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开展了充分的理论研究,但实践力度较弱,并没有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专业课程教学知识和思政理论的融合度有待提升。 江苏特色地域文化是宝贵、鲜活的思政育人素材,将其有效地融入到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 能够使课程思政呈现出地方特色,极大地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系列活动的积极性。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中的革命事件、 伟人传记以及名人故居,极大地充实、丰富了课程教学知识和素材,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拉近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尊重历史、认清现实,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有效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高职专业课程中江苏特色地域文化的融入,也可以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思政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设置江苏地区历史资料、案例,或者引导学生在江苏革命遗址、古城实地参观,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或实地参观法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知识点, 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在倡导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背景下,公众提高了对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制度不健全、规划不科学等问题,未能做到有效搜集和挖掘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且文化资源呈现方式不够多样化,使很多珍贵的文化资源流失了。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能够让广大青年学生群体重温历史, 感受江苏发展成就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学习和借鉴前人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主动承担起保护、传承和发扬江苏地域文化的职责。高职课程思政是坚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通过面向学生开展知识和育人教育活动,可以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在融合江苏特色地域文化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红色基因,促使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江苏地区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江苏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发扬贡献青春力量。
三、 江苏特色地域文化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融合路径探究
江苏特色地域文化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拥有较高的价值,丰富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及内容,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和利用江苏特色地域文化思政元素, 从不同角度入手, 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同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 构建具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能够有效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并促进江苏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基于思政视角优化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思政教学方向
将江苏特色地域文化整合到高职专业课程中时,应基于思政教育的视角,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为有序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方向。 高职院校在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优化的过程中,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 应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符合基本原则,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结合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实际内容, 大力培育学生对江苏地域文化的认知及热爱。 其二,应结合江苏地域文化资源的类型,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苏州苏绣、金陵折扇、南京剪纸、南通色织土布、宜兴紫砂陶制作和扬州刺绣等江苏传统工艺, 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了解江苏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培育学生热爱劳动、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地锻炼,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实现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达到全面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使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高职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彰显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 要深度挖掘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保障教学效果。 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融入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秉承政治性的原则,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需求,将江苏地域文化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教师可以将瞿秋白精神、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以及华罗庚精神等同课程教学相整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江苏地区的发展整合起来, 为江苏更好地发展创造价值。其二,应根据教学主题,合理、科学地融入江苏特色地域文化。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课程的性质、特征, 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筛选相对应的江苏地域文化,在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使思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思政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例如,教师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课程教学中融
合顾炎武、范仲淹等名人事例,通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思想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借助江苏名人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 彰显江苏特色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价值,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促使学生自主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丰富教学方式,打造特色课程思政品牌
为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与江苏特色地域文化的融合效果,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江苏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各专业教师应同思政教师联合起来, 遵循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广泛搜集江苏地域文化资源,通过课堂情景剧、微电影以及专题讲解等方式来呈现地域文化资源, 引导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剖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 高职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融入有关江苏棒子、昆曲、淮剧、扬剧等的一系列江苏戏曲文化微电影, 帮助学生了解江苏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思政及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对江苏文化的认同度。
(四)强化教学实践,构建特色实践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 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渗入江苏特色地域文化时, 应加大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关注课程思政教学的体验性。 对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包括参观文化遗址、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等,使学生深入理解江苏特色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 切实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责任履行的实践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依托江苏地域文化资源这一载体, 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打造江苏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相关知识讯息,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便利,创新江苏地域文化传播方式,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