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校长黄如院士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9月15日
在东南大学2023级
新生开学典礼上
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
以“启梦东大 叩问未来”为题致辞
启梦东大 叩问未来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东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如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好!
此刻的九龙湖,雨后初霁,秋高气爽。我们带着收获的喜悦,相聚在美丽的东大校园,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见证12146名新生步入百廿学府的庄严时刻。在此,我谨代表左惟书记、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关爱和支持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亲友及社会各界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你们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届学生,高中或大学的大部分时光在疫情中度过的。三年疫情你们承压前行、攻坚克难,经过努力拼搏,终于实现梦想,走进了美丽的“东南园”,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疫情的磨练,让你们对生命有了更多的体验,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不平凡的经历注定有不平凡的未来,让我们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历经艰辛、逐梦前行的你们!
我了解到,你们中有“人小志气高”的9位少年生,15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东大;有“宝剑锋从磨砺出”的两位“轮椅男孩”,董亦超同学和温国衔同学,病痛的磨砺让你们的青春虽经风雨,却傲然绽放光彩;你们中还有“千里追梦人”帕合尔丁同学,跨越5130公里,从新疆“十二木卡姆”之乡莎车县,乘坐近60小时火车来求学,他渴望将来学有所成回到家乡、服务家乡。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新同学,你们怀揣梦想、各具禀赋,“东南园”因你们的到来而更显生机和活力。大一新生刚完成了军训,既强健了体魄,又磨炼了意志,收获了难忘的“东大初体验”。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追求,更是每位老师的渴望和幸福。在最好的时代,东大步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迎来了最好的你们,作为一校之长,我深感欣慰,也倍觉责任重大。
东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品质卓越的大学,是一所以培养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领军人才为使命的大学。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也有能力把你们培养得更加优秀。
东大始终坚持以人才报国的理想,迄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8万英才,走出了220多位院士。当前,我们正深入践行“课比天大、生为首位”的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作为全校“一号工作”,推进“三个课堂”协同育人,以更卓越的学科体系、更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领军人才。为了迎接你们的到来,我们对教室、宿舍、实验室、食堂等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游泳馆全新开放,一座新的校园园林——梅园即将完工,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体验。
东大始终坚持以科学名世的担当,以匠心为国铸精品。从制造出中国第一个机器人、第一台数字积分机到5G/6G移动通信技术领跑全球,从一百年不开裂的三峡大坝到技术最复杂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从载人航天工程到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从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一件件“空天地海”的核心技术与重大工程,无不彰显着东大胸怀“国之大者”的情怀与担当。
学校的卓越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和关怀。迈向新征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努力建设有使命、有情怀、有格局、有品质的“四有大学”,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东大路径。
这一方热土,将为你们实现理想提供丰厚的营养;这广阔的舞台,将见证你们绽放青春芳华、成就精彩人生。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同时,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时代的巨大变迁。你们既面对无比复杂的挑战,也拥有无限可能的机遇,更肩负着无上光荣的使命。
从今而后,“止于至善”的薪火将由你们接力传承,“海涵地负展宏韬”的弦歌将由你们接棒传唱。如何不负青春韶华,砺志笃行?如何锤炼强大本领,叩问未来?是否能把握住未来几年的东大时光,将决定你们能否完美作答。
在此,我提出三点希望,与同学们共勉:
一是期待你们立鸿鹄志,涵养“报国为民”的大胸襟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你的志向将决定你的人生高度,也决定着你的人生态度。早立志、立鸿鹄志,才能明确奔跑的方向,激发奋进的潜能。
我们为什么而求学?仅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为了一份未来谋生的职业?我想大家需要思考的是,通过大学的学习和熏陶,未来能为国家发展作出什么贡献?能为世界进步注入什么力量?能为人类未来带来什么变化?
国之使命,是百廿东大矢志不移的精神依归。郭秉文老校长曾勉励学生要“具有国士的志节与风度,以国家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罗家伦老校长曾亲自撰写“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增加人类知识总量,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的校歌。新中国每一次扬帆前行的棹楫之中,每一次升空高飞的鸿翼之中,都蕴含着东大人的悠悠赤子意、拳拳报国心。本科新生录取通知书中的彝绣卡套,背后就是东大十年来助力云南南华脱贫攻坚、携手百姓共同富裕的动人故事。
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依托我校共建的紫金山实验室考察调研,详细了解了东大团队在6G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方面的情况,指出“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并亲切寄语我校师生,要“把握机遇、再立新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的尤肖虎教授团队在通信领域已深耕30年,从3G时代的追赶跟随,到4G、5G时代的领跑超越,在6G时代,团队已经率先搭建了端对端的平台,在传输速率、频谱效率等方面屡创世界纪录,这正是东大人数十年磨一剑,勇攀高峰、为国争先的生动写照。
青春的接力,亦是使命的接力。同学们的“人生黄金期”与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完全吻合,如此人生际遇,何等幸运!大家应牢树报国大志、勇担复兴大任,心想“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谋大事而不纠于小节,志大业而不困于小挫,以个人小我服务强国大我,将当下所学对准未来所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期待你们做善思者,锤炼“叩问未来”的真本领
实现大志,需有大才。才从何来?“植其基,勤其学”。大学是新思想、新知识最活跃的地方,要向未知而行,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锤炼真本领,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延展人类能力的边界。
当前,人工智能,尤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正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更新迅速、传授主体多元、传播方式多样,传统教学范式和学习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可能是史上最强“学习辅助”,亦是最强“学习对手”,这是之前的学习者从未遇到的。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各位同学要清楚的是,无论学习方式如何变化,学习内容如何更新,保持追求真理的热情、探求新知与未知的好奇心是不能变的,延续你们十余年寒窗苦读的勤奋是不能变的,打好扎实专业知识基础的钻劲是不能变的,这是你们的立身之本。
此外,各位同学要更加清楚的是,相比于之前的学习者,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带给你们的蜕变,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能力的蜕变,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和领导力是你们提高未来竞争力、能够成为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的关键本领,在当前和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领域全面辐射渗透的态势下更为如此。
东大拥有一大批学养博雅、倾心育人的“大先生”,具备工理文医齐全、工科实力雄厚的卓越学科体系,具有丰富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活动、前沿讲座论坛等等,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学校多元多维的学习资源,深化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野,培养增强你们的批判性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性学习能力等等,这对于提高你们未来的人生适应力和职业韧性,应对未来各种可能的不确定性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可以预见,当前和未来的创新更多的将是在领域交界面、学科交界面,因此,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同学,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希望你们勇于走出熟悉的领域,多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探前所未有之路,做前所未有之事,方能真正提高创新的本领,解决真正的问题,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进程中留下重要的足迹。
三是期待你们当逐梦人,练就“破茧成蝶”的硬翅膀
硬翅膀不是在温室中长成的,而是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砥砺磨炼出来的。逐梦之旅是探索之旅、拓荒之旅,向梦想更进一步,需要无限的热爱与坚持,无穷的毅力与耐力。
孙伟院士一生致力于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日复一日“泡”在尘土和噪音混杂的实验室里。30年前国内没有卖钢纤维的厂家,她买来废弃钢绞线,一段段切割、一点点剥离钢纤维,再加入混凝土中拌合,为了精准测试钢纤维分散的均匀度,她用手来感受混凝土浆液,最终解决了三峡大坝混凝土开裂等世界难题。她说,“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混凝土更好地诠释建筑之生命。我琢磨了一辈子,还是意犹未尽。”
梅花香自苦寒来,人间万事出艰辛。世上从来没有偶然的成功、轻松的成功。从某种角度上说,直面的困难有多大,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大,未来的舞台就有多大。我校张雨霏同学从进国家游泳队的那一刻起,就锚定了“中国国歌能因为我而奏响”的目标,她忘我训练、挑战极限,终于在东京奥运会等大赛上为国夺得多枚金牌,被誉为“蝶后”。这种“破茧成蝶”的力量,正是蕴藏在无惧困难、无畏艰辛的拼搏之中。希望你们在最能吃苦的年纪,以“自找苦吃”的精神向难而行、迎难而上,在挫折、考验中练就一双坚强有力的硬翅膀,飞向充满无限可能、孕育无限希望的未来。
一入东大门,一生东大人。希望同学们传承“止于至善”的东大精神,用青春的奔跑与付出,点亮六朝松下的每个日子,编织各美其美的人生精彩。
凡我所在,即为东大,凡我所行,不负韶华。愿你们在东大厚植家国情怀、增长报国本领、涵养吃苦品格,让自己最终成为心中理想的模样、未来需要的模样,成为东大的骄傲、国家的骄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