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高教时空正文

大学之“大”,学生之“学” ——姜建明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来源:常熟理工学院发布:2023-09-13 09:52分享:


大学之“大”,学生之“学”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姜建明

(2023年9月11日)



2023级新生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于此,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加入常理工大家庭的5407名新同学!


站在这里,我要感谢新同学们,感谢你们从众多选择中选择了我们常理工;也要感谢各位新生家长,支持你们的孩子选择了我们学校。选择,是人生的常态。每一种选择,都会迎向人生的某些可能。也因为这些无数的、未知的可能,才牵引着我们上下求索。作为学校校长,我想和同学们说一说,如何成就这些无数的可能。它们包括,何为大学之“大”?何为学生之“学”?


大学之“大”,在于理念之大、精神之大。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世界”,这或许就是一个大学的特质。大学固然都有着培养人才相同的、相似的本质属性和形式要义,但还需要开创每个大学独有的可能、形成每个大学独有的风格。从治校理念来说,我们学校已经在用“与共精神”的方式、民主协商制度的方式探索内部治理准则。我们不定期召开院长会议、组织“校领导下午茶”“师生接待日”活动,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践行“师生共治”大学的现代性理念。现代性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以人为本。落实在个体,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学校管理层正在从制度上着手,努力养成且乐于倾听来自“民间立场”的声音,即便这些声音有时带着不准确性,或是个人色彩,或是片面化,甚至是刺耳的批评,但它们都会成为学校治理的有用参考来源,都是优化学校管理生态的重要方式。


从精神价值来说,学校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品质。这是能动的教育力量,也是润化力量。“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精神,“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文化,“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在六十五年办学历程中凝练而成的,是几代常理工人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现实语境。我们还不能妄自尊大地说,我们学校有“大师”,但我可以明确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综合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普遍具有道德精神、创新精神、科研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本质力量。同学们,从学校治理的格局观角度,从学校文化精神的圆融角度,学校会为大家创造多样态的软文化可能。


此外,诚如同学们知道的,目前学校正在寻求更名为“苏州工学院”。规划学校更名,不只是简单地把校名中的重要符号从县级市改为地级市,更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光环,会让学校获得更多助力、更大更广博的发展空间。这是学校为同学们创造的硬文化可能。


当然,我说的大学之“大”,主要讲我们大学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什么、创造什么,这涉及到学校的文化、精神、视野、格局、平台、设施条件等元素。我想说的学生之“学”,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同学们还要学点什么,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点“慢的精神”。慢不是怠慢,更不是懈怠,也不是消极面向人生的种种,而是针对当下时代的“快”节奏与不确定性,习得一种可贵的涵养。慢的精神,指向沉潜蓄势。所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免蹭蹬之忧、消躁急之念,就可以从“经常性着急”回到“中国式从容”。慢的精神,还指向厚积薄发。“甘坐冷板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是讲慢的内生性与长效益。当然,慢的精神绝不指向“躺的精神”,我不是要和同学们强调“躺文化”,无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还是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中,奋斗肯定比“躺平”好,也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陪伴。在疾步前行的当下时代,面对浮躁的盛行,面对急功近利的围攻,我们要守住心性,不能被裹挟在快餐式的文化怪圈中、立竿见影式的速效成功中、拔苗助长式的投机取巧中。我们要有意识淡化或远离“短暂功利主义”,为学如此,立业如此,做人更如此。


第二,学点“社会性的知识”。我提出“社会性的知识”,不是说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不重要,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能够从个体的孤勇状态转向群体的美美与共。比如多参加一些课题组学习、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活动、多为社会做一些公益事情等等,从中习得书本之外的、有益于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社会职场潜在价值的经验性知识。社会学家阿伯特曾经追问过大学教育的目的,认为大学教育是能据此“成为一个能够从事件中发现意义的人”。前段时间,有一条AI生成的短视频,《苏格拉底帮你怀疑人生系列》,AI苏格拉底也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认为“教育并非工具箱,从中只取成型之技能。它应该是一段旅程,寻找对世界及其复杂性的理解。”很显然,他们都把大学教育看成行为过程的艺术、追寻价值的艺术。人生包含着无数事件,即便把大学的知识忘掉了,起码还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教养的文明人。


第三,学点“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于无疑处生疑。我不是让同学们“反智”,更不是让同学们无原则地怀疑,而是希望同学们多点质疑精神。笛卡尔式的怀疑,是他哲学意义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的“我思故我在”是从问题开始的。胡适“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有着求真意识,也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生成性学习和思考的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大胆质疑,更要去思考、去认识、去探究。我们大学有专识教育和通识教育。专识教育是学习事实知识的,通识教育是调制思维心智的,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事物做出的问询式、探索式、前瞻式反应。此外,问题意识还有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忧患意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固然要赞美,但我们也要敢于介入各种现象,敢于直面时代奔流的复杂问题,并以忧患的方式,追问世界人生的真相。


第四,学点“立人”之本。钱理群先生说过,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一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二是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打好了,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然后,他就提到了读书。鲁迅先生很早就表示,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地了解。精进、庞杂的阅读,既可以培植共情能力,又可以丰富知识结构,是颇有好处的。当然,读书还需要执念。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咬文嚼字穷尽肌理,但都需要持久力。有人甚至说,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我觉得献身精神倒是未必,但读书、学习的确可以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作为立人、立身之本的恒定方式。


同学们,我们都是时间里的存在。我希望苏州昆承湖畔,成为你们谱写青春之歌与馈赠心灵之美的地方。我希望四年后的你们,可以欣欣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打过了,当守的道我学到了!


谢谢大家!

大学之“大”,学生之“学”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姜建明

(2023年9月11日)




2023级新生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于此,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加入常理工大家庭的5407名新同学!


图片


站在这里,我要感谢新同学们,感谢你们从众多选择中选择了我们常理工;也要感谢各位新生家长,支持你们的孩子选择了我们学校。选择,是人生的常态。每一种选择,都会迎向人生的某些可能。也因为这些无数的、未知的可能,才牵引着我们上下求索。作为学校校长,我想和同学们说一说,如何成就这些无数的可能。它们包括,何为大学之“大”?何为学生之“学”?


图片


大学之“大”,在于理念之大、精神之大。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世界”,这或许就是一个大学的特质。大学固然都有着培养人才相同的、相似的本质属性和形式要义,但还需要开创每个大学独有的可能、形成每个大学独有的风格。从治校理念来说,我们学校已经在用“与共精神”的方式、民主协商制度的方式探索内部治理准则。我们不定期召开院长会议、组织“校领导下午茶”“师生接待日”活动,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践行“师生共治”大学的现代性理念。现代性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以人为本。落实在个体,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学校管理层正在从制度上着手,努力养成且乐于倾听来自“民间立场”的声音,即便这些声音有时带着不准确性,或是个人色彩,或是片面化,甚至是刺耳的批评,但它们都会成为学校治理的有用参考来源,都是优化学校管理生态的重要方式。


图片


从精神价值来说,学校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品质。这是能动的教育力量,也是润化力量。“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精神,“反对平庸、追求卓越,负重奋进、敢于超越”的校园文化,“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在六十五年办学历程中凝练而成的,是几代常理工人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现实语境。我们还不能妄自尊大地说,我们学校有“大师”,但我可以明确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综合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普遍具有道德精神、创新精神、科研精神,这是学校文化的本质力量。同学们,从学校治理的格局观角度,从学校文化精神的圆融角度,学校会为大家创造多样态的软文化可能。


图片


此外,诚如同学们知道的,目前学校正在寻求更名为“苏州工学院”。规划学校更名,不只是简单地把校名中的重要符号从县级市改为地级市,更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光环,会让学校获得更多助力、更大更广博的发展空间。这是学校为同学们创造的硬文化可能。


图片


当然,我说的大学之“大”,主要讲我们大学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什么、创造什么,这涉及到学校的文化、精神、视野、格局、平台、设施条件等元素。我想说的学生之“学”,是指除了专业知识,同学们还要学点什么,这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图片


第一,学点“慢的精神”。慢不是怠慢,更不是懈怠,也不是消极面向人生的种种,而是针对当下时代的“快”节奏与不确定性,习得一种可贵的涵养。慢的精神,指向沉潜蓄势。所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免蹭蹬之忧、消躁急之念,就可以从“经常性着急”回到“中国式从容”。慢的精神,还指向厚积薄发。“甘坐冷板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是讲慢的内生性与长效益。当然,慢的精神绝不指向“躺的精神”,我不是要和同学们强调“躺文化”,无论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还是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中,奋斗肯定比“躺平”好,也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陪伴。在疾步前行的当下时代,面对浮躁的盛行,面对急功近利的围攻,我们要守住心性,不能被裹挟在快餐式的文化怪圈中、立竿见影式的速效成功中、拔苗助长式的投机取巧中。我们要有意识淡化或远离“短暂功利主义”,为学如此,立业如此,做人更如此。


第二,学点“社会性的知识”。我提出“社会性的知识”,不是说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不重要,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能够从个体的孤勇状态转向群体的美美与共。比如多参加一些课题组学习、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活动、多为社会做一些公益事情等等,从中习得书本之外的、有益于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社会职场潜在价值的经验性知识。社会学家阿伯特曾经追问过大学教育的目的,认为大学教育是能据此“成为一个能够从事件中发现意义的人”。前段时间,有一条AI生成的短视频,《苏格拉底帮你怀疑人生系列》,AI苏格拉底也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认为“教育并非工具箱,从中只取成型之技能。它应该是一段旅程,寻找对世界及其复杂性的理解。”很显然,他们都把大学教育看成行为过程的艺术、追寻价值的艺术。人生包含着无数事件,即便把大学的知识忘掉了,起码还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教养的文明人。


第三,学点“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于无疑处生疑。我不是让同学们“反智”,更不是让同学们无原则地怀疑,而是希望同学们多点质疑精神。笛卡尔式的怀疑,是他哲学意义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的“我思故我在”是从问题开始的。胡适“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有着求真意识,也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是生成性学习和思考的出发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大胆质疑,更要去思考、去认识、去探究。我们大学有专识教育和通识教育。专识教育是学习事实知识的,通识教育是调制思维心智的,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事物做出的问询式、探索式、前瞻式反应。此外,问题意识还有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忧患意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固然要赞美,但我们也要敢于介入各种现象,敢于直面时代奔流的复杂问题,并以忧患的方式,追问世界人生的真相。


第四,学点“立人”之本。钱理群先生说过,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一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二是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打好了,走到哪里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然后,他就提到了读书。鲁迅先生很早就表示,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书。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这样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地了解。精进、庞杂的阅读,既可以培植共情能力,又可以丰富知识结构,是颇有好处的。当然,读书还需要执念。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咬文嚼字穷尽肌理,但都需要持久力。有人甚至说,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我觉得献身精神倒是未必,但读书、学习的确可以作为一种信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惯性,作为立人、立身之本的恒定方式。


图片


同学们,我们都是时间里的存在。我希望苏州昆承湖畔,成为你们谱写青春之歌与馈赠心灵之美的地方。我希望四年后的你们,可以欣欣然地说,那美好的仗我打过了,当守的道我学到了!


谢谢大家!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