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苏州科技大学作者:徐平/綦亮发布:2023-08-21 16:37分享:

苏州科技大学徐平/綦亮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48),课题组主要成员:王贝、顾长江、朱珠。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征程。其三大要素是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2018年 1 月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简称《新国标》 是党和国家立足新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它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并指导高等院校在该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思政,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对于外语人才培养,尤其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通过课题开展,尝试挖掘提炼模块课程思政模块,覆盖“新课标”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列的所有目标,并够顾青年学生需要在多样的信息冲击和跨文化交际中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正确认识个人追求与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的关系、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的实际需求,为培养拥有全球视野、扎实业知识和良好思想品德的日语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并为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具体实施过程
       结合外语教学特点拓展课程思政的外延,契合新课标 对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打破 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 的固化思维,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外延拓宽为契合外语专业 新课标 要求且符合外语教学特点的六大模块,形成 以外语知识为工具,使思政内容成为知识主线 的创新模式。

1、 实施步骤
       首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思政模块。将课程思政从内容上划分为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个人理想与远大抱负、辩证思维与价值判断、大政方针与话语主权、信息收集与创新实践六个模块。对六个模块所涉及的具体培养目标、模块设计理念、模块的思政内涵进行梳理和增补调整,使模块不仅能够覆盖 新课标 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列的所有培养目标,并且能够兼顾青年学生需要在多样的信息冲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个人追求与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的关系、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的实际需求。
       其次,进行模块话题的搜集整理和其他思政材料的准备。将每个模块涉及到的思政专题以话题形式穷举并汇总。同时,搜集阅读材料、小知识材料、翻译材料等。
       再次,设计思政内容为知识主线的创新模式教学实验。为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连续性和沉浸性,以课时较多的专业基础课为设计对象,以 8 课时为开展周期, 进行几个周期的实验。

2、评价与实践推广
       试验周期结束后,通过学生主观评价、项目完成度客观评价等多种方式结合,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经过 3 5 个试验周期后,对教改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采用思辨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结合的方式,对六个模块在新时 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逐步完善与每一课对应的课程思政知识主线的教学设计。实证研究部分以日语专业低年级学生为对象开展 以外语知识为工具,使思政内容成为知识主线 的创新模式教学实验,并设计问卷、访谈、项目的方式检 验和评价课程思政知识主线模式的教学效果。

       实践过程主要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教师实践主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表分配任务,优化课程思政模块,搜集相关话题模块并有机融入教学。开展集体备课,准备专题,设计思政内容为知识主线的创新模式教学实验。学生实践主要通过开展主题班 会、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同时开展学生组团的横向和纵向讨论,分享资料,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做好学业规划、就业规划、终生学习计划,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具体化。

三、课题的结论和意义
      通过本次课题的实施研究,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提升日语课堂教学质量。 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在日语基础知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情感内涵,丰富日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解决当前外语学习工具化背景下日语教学课程价值缺失的问题 ,实现高校开设日语课程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打破先前教学中三维目标割裂的状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在日语教学中突出中华文化自信,利用日语传播中国文化,使得学生成为现代化的专业日语人才,推进中日友好往来。同时,高校日语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改变单纯知识教育带来的枯燥感,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日语教学新环境,提升教学质量。

2、 强化日语教师综合素质。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对其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维,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在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对原有教学理念进行革新,不断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强化自身思政教育开展能力,在教学中落实思政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日语教师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满足课程思政在日语教学中的落实和融入。

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而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因而,高校教育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专业教学中,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够在日语教学中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课程思政视角下日语教学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4、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高校开展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对日交往提供专业人才。作为外语课程教学,日语教 学要重视通过语言工具,将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传播到日本,推进中日两国文化和平交流。在日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日语基础知识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将语言学习中文化价值和内涵作为教学内容,影响学生思想行为 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中日文化差异、价值观差 异,利用日语开展中华文化传播实践活动,逐渐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结语: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日语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沉到具体课程里 具体做怎样的教材、资料建设,即“学什么”;怎样融 入到课程中,即“怎么用”;设计了怎样的教学环节,即“怎么教”;教师应当做一些怎样思想提升,即“谁来教”等方面样的教学环节,即“怎么教”;教师应当做一些怎样思想提升,即“谁来教”等方面的“下沉到课堂里如何做”的研究在目前还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本项目通过一年时间的“下沉到课堂里如何做”的研究在目前还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本项目通过一年时间的持续建设,已初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完成了由教师到学生的教学实践,再从学生的持续建设,已初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完成了由教师到学生的教学实践,再从学生到教师的反馈阶段,教师进行进一步教学方案优化的完整项目环节。所形成的话题木到教师的反馈阶段,教师进行进一步教学方案优化的完整项目环节。所形成的话题木块、案例、理论和实践论文均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块、案例、理论和实践论文均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外语专业课程的教育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修养,不能单纯地外语专业课程的教育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修养,不能单纯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其科技文化等确实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其科技文化等确实有先进值得学习之处,但我们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了解到哪些文化根源来自先进值得学习之处,但我们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了解到哪些文化根源来自于中国,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祖国的大于中国,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祖国的大政方针、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同时向学生教政方针、了解祖国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同时向学生教授了相应的日语地道表达方式,让他们了解祖国灿烂文化的同时授了相应的日语地道表达方式,让他们了解祖国灿烂文化的同时,,能够用日语转述出能够用日语转述出来,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这样的累积不仅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有来,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这样的累积不仅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有着着积极作用,更能够让学生感到积极作用,更能够让学生感到 “学有所用”、“与时偕行”这种切实的收获,从而激“学有所用”、“与时偕行”这种切实的收获,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政治过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也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政治过硬,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外语人才。人才。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