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作者:魏晓卓、李滨城发布:2023-08-21 10:58分享:

江苏科技大学魏晓卓、李滨城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的价值省思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课题编号:2021JSJY007),课题组主要成员:秦键、顾岚敏、杨威、邵炜艺、温大勇、朱娟、田剑、王琳、周志辉、仲媛(前10)。


       劳动教育事关立德树人、强国富民和治国理政。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有人可能会问,机器人都开始干活了,劳动教育又有什么必要呢?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实现新的超越?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可能性路径又有哪些呢?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并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研究高校劳动教育的上述相关问题意义重大。
       创新精要:(1)厘清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对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进行了价值省思,提出可从学生、高校、社会等视角理解与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2)分析了高校劳动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从理论研究的现状看,2020年以来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虽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劳动教育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从实践现状看,进入2021年下半年后,我国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日益全面深入,加强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同。(3)针对S省围绕劳动教育相关会议、劳动教育相关课题、劳动教育相关教材等多途径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从会议、课题、教材等多方面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S省劳动教育的改进建议。例如:对劳动教育后续相关会议的改进建议有:一是增加诸如人类劳动在数智时代呈现的新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劳动教育价值的再思考、人工智能对劳动的影响以及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如何使劳动教育在数智时代增进劳动幸福等内容,使培训的内容既富有现实性更具有前瞻性,以适应现实和未来变化的需要。二是加大对劳动教育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培训力度。虽然在S省的上述培训会中含有劳动教育网络教学实施及评价的培训内容,但时间偏短,加之劳动教育的师资绝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且部分教师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实操能力尚有欠缺,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增加相关学时,讲深讲透。(4)行业特色型高校所涉领域艰苦行业居多,其产业特征要求劳动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要强化学生的行业认同,懂得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凝练和传承家国同心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无畏精神、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课题以行业特色型高校——S省J高校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围绕顶层设计、机构设立、课程设置、考核与评价、项目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劳动教育优化路径进行了探究。例如:对于机构设立方面的改进,学校层面应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可挂靠在教务处,作为统筹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加强劳动科学与劳动教育研究的机构,鼓励和支持广大教职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推进与加强劳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在产生一批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成果的示范辐射效应;可设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劳动工具、技术、形态等的变化,不断创新教学体系,丰富教育内容;要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切实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开展。冀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通过J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对同类高校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使高校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5)强调了劳动创造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社会,无论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且劳动主体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重要,其所体现的育人功能会愈加鲜明。
       成果价值:本成果深入探析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重塑与实践路径,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有关重要讲话的有效贯彻落实,是以研究来回答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从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结论,可以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同类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提供参考,这也凸显了本成果特有的学术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在项目执行期内发表教研论文6篇,设计管理制度文件稿1个,提交研究报告1篇,获得教育教学荣誉7个,指导学生获奖6个,新增社会团体兼职2个,参加劳动教育研讨培训活动4个。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