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S结构的艺术资源平台及精准共享实践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唐青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B/S结构的艺术资源平台及精准共享实践”(课题编号:2021JSJY079),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圣葳、王绍武、姚璐、吴琼、葛征西、董端阳、钟文汐、陈天星。
1.“艺享云”平台的构建
1.1 基于B/S架构的平台结构设计
1.1.1 设计原则的确定
(1)目的性:系统设计之初必须要有明确的系统建设目的以及相对应的目标群体,以此提高系统建设的目的性,完善系统功能;
(2)专业性:系统体现的是应用该系统教学平台的整体形象,因此系统中必须嵌入有系统的地址、性质、联系方式、服务范围以及具体的主次关系等,能够准确传递应用平台信息,便于系统使用者能够清晰的了解系统的整体功能;
(3)实用性: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必须与系统应用者的实际需要相吻合,同时满足系统平台应用企业的实际特点;若系统设计之初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提供对应的功能服务,则可能会对系统的整体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会使得应用系统的学生产生投入精力浪费的问题;
(4)可操作性强:系统界面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用户更容易对系统进行操作,所以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与结构不能过深、繁杂,便于系统应用者全面的了解系统的具体功能,否则将会降低用户的点击次数;
(5)教学系统所体现的艺术性:根据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系统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吸引学生使用,为专业学生提供流畅应用功能的目的,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过程中要结合艺术设计课程的特点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特点,同时要符合基本的美学特点与排版原则;
(6)系统运行性能: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性能,首先要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访问请求数目,保证系统稳定的运行能力,同时在系统错误检测与拦截、扩展性、关键数据的保护以及功能正常提供等方面也必须得到保证;
(7)对系统进行常态性维护与更新:系统提供与接收的数据是持续变化的,因此对系统进行持续的更新与维护是保证系统持续运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除了功能性设计之外,还要保持对应的信息更新、维护频率与改版频度。
1.1.2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名为“艺享云”,包含3个模块:课程、工作室、校企合作。
1.1.2.1 “课程教学”模块
首先构建8门(图标设计、界面设计、视觉设计基础、交互设计原理、设计逻辑与思维表现、信息产品设计、数字短片创作(C4D)、新媒体展陈设计等)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方向出1-2门课程。包含(1)课程概况、(2)课程内容、(3)作业。
1.1.2.2 “工作室”模块
含(1)动态发布、(2)项目展示两个版区。
1.1.2.3 校企合作
各方向初步拟定1个校企合作单位:含(1)行业前沿、(2)企业动态、(3)校企研发、(4)招聘启事4个版区。
1.1.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1)学生、教师、管理员可以通过统一的系统登录入口登录艺术设计远程教育系统,登录时,平台通过不同的用户标识,自动分配不同的使用权限并跳转至不同的用户平台。平台登录访问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平台登录流程示意图
(2)课程辅导模块包括了课程具体章节介绍、课程内容简介、课程专业讨论、课程实例分析应用、课程考试复习等部分。课程具体章节介绍下还包含:课程的所有课程学习内容、课程讲授的 PPT 课件、课件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环节步骤以及课后作业等内容。
图2 课程辅导模块示意图
(3)教学资源模块主要是给用户提供各门课程的课件资源、复习资料、教学视频以及教师、学生优秀作品等在线查看和下载。复习资料模块提供历年设计课程的复习资料、题库数据等,并公布该年份课程考试的重点及难点内容。
图3 教学资源模块
(4)“实践园地”模块中包括:校企合作、学员佳作、资源分享等内容。尤其是其中“学员佳作”的模块,其中提供了学生制作的大量系统内容优秀设计作品案例以及相关策划作品。同时,还在不同作品的下端制作了对应的“留言板”,给更多的学员提供作品案例分析的机会。校企合作将各合作企业的经典案例、优秀作品等展示给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商业作品的平台。资源分享功能提供了一个学生展示自我作品的平台。
图4 实践园地模块
1.2 基于B/S架构的平台内容设计
1.2.1 针对需求架结构
“艺享云”交互式教学平台是针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融合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展示平台。针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将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作为基本研究点,在搭建平台的基本结构时,将人才培养及输出作为主线进行统筹,划分为:教学、设计工作室及校企合作这三大体块。在教学方面:整合课程及课程群的素材资源,从“教”“学”“做”“查”“评”“分析”“反馈”这几个方面综合构建,从“教”与“学”两个环节的相应诉求出发,综合考量布局;设计工作室方面则是依据设计类专业的实操性需求,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设计实践任务以工作室模式进行统筹、发布、管理及运营。提升专业与社会接轨的紧密度;校企合作在教学及设计工作室的基础上,从行业发展融合教学、学生就业及国际合作等多维度进行资源整合及平台搭建。
1.2.2 根据结构分模块
以“教”与“学”为基本立足点进行发散性教学思考及教学需求分析,整理形成“艺享云”交互式教学平台框架。针对需求点的模块细化及分布,是有效保证教学环节中各个需求得以实现的落脚点。因而,在框架下的模块构建首先从教学体块着手,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划分为课程概况、课程详情、主题交流、作业答疑等。让课程分配更可视化、合理化、信息交流扁平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之上,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深入及消化,且与教师、工作室及企业实时互动,多维度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度和应用度。
有了课程内容教学做铺垫后,在实践训练框架中,则用设计工作室下辖模块进行对接,主要包括动态发布、社团活动、项目展示等。一方面课程紧密衔接,信息传达实时化,深化第二课堂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内提升知名度,校外提升实践度。形成更全面、更快捷的云平台展示窗口。在课程内容教学、工作室实践框架及模块细分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及国际合作模块的细分,主要包括行业前沿、企业动态、校企研发、招聘启事、国际合作等。实时呈现企业及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促进产学研的深度交流及合作,并且通过国际合作拓展教学视野,提升办学理念。
1.2.3 依据模块定环节
通过对平台整体框架下的模块细分,结合教学、实践及行业需求,将划分好的模块进行模块分析及资料的整合收集。同时,将相应模块下的环节设置进行重点把控设计。在各个模块下均设置相应的交互环节,以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及监控,进一步促进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紧密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真实的平台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并根据反馈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线上线下共同提升。根据以上原则,最终的平台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平台框架示意图
为了切实有效地使平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和运行,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阶段性的实践及情况反馈,针对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的紧密配合,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点的同时,又能够得到延展。在实践过程中,便捷且灵活,对设计项目的流程及要点都能够实时指导及把控。有了相应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做铺垫后,针对人才输出的校企合作及国际交流也能够在平台上发布信息和获取资源,从而有效地辅助产学研的全面发展和分布。
1.3 基于B/S架构的“艺享云”平台使用
1.3.1 平台呈现形式
平台基于PC端和移动端两个端口——PC端采用网站形式,移动端采用微信小程序的形式进行呈现。
通过对平台的模块结合课程及课程群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途径进行模块划分;根据划分好的模块进行模块分析及资料的整合收集;进行各模块的建设,重点突出课程教学版块线上资源建设,同时注重与“工作室”模块和“校企合作”模块的契合;搭建移动端小程序及PC端网页;将该平台投入使用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优化;整合平台的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线上线下共同提升。
1.3.2 平台使用方式
在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线上的学习、交流、展示、互动和反馈。
(1)教师、学生、企业均采用账号登录的方式进入,学生、老师、企业都有对应的后台管理,方便处理和发送信息。
(2)教师进行素材发布及与学生的交流,也可发布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则对自身模块进行素材的实时发布及更新。
(3)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课后利用PC端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作业、疑难点的提问,利用手机端进行工作室及企业信息的实时浏览和互动,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深入及消化,且与教师、工作室及企业实时互动,也可以在平台上反馈对项目的建议或承接项目。
(4)针对教师的线下课堂教学及线上的课程拓展和补充,在每个课程中设定相应的答疑版块,学生可以进行留言(包含上传文字,图片以及文档等交流途径),老师在后台接收并可以回复学生,线上予以解答。针对共性问题及典型问题,教师在课前可进行汇总分析,在课堂上集中性讲解,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5)主题交流以版块交流的方式呈现,每个课程有一个交流社区,学生可以在里面进行发帖交流(包含评论,回复等功能)。每个项目也都可以新建交流区,形成项目组后也在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
(6)在平台上展示学生作品、工作室成果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工作室活动中的参与度,使得第二课堂运行高效化。
2. 基于“艺享云”平台的“三微一体”教学模式设计
“艺享云”平台的构建,丰富了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新媒体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的教学方式,并为新颖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提供了平台。
2.1“三微一体”教育模式构成
“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这给了我们一扇理解媒介的窗口。”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信息时代下,媒介的产生则让传统的艺术专业学习立体化、多元化、复合化,并逐步更新了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更有利于专业知识获取及思政教育的融通同行。首先,深度挖掘艺术设计类专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当下的网络交互工具及 MOOC、SPOC 等教学平台构建“微载体”,奠定课程思政授课的传播载体;其次,在课程教学中,立足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内涵和脉络,深入把控解析授课内容构成,提炼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设计伦理等思政元素,并合理设计融入专业课程,形成专业与思政同向同行的“微课程”;第三,通过整合资源,将体现思政元素的课程教学优秀作品案例及成果与专业课程定期进行融合,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构建思政教育的“微环境”。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伦理观念、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卓越人才。
2.2 “三微一体”教育模式现有成效
2.2.1 “微载体”构建:同向同行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升华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引领相融合的理念主线贯穿专业教学,融合行业态势分析,进行“活化”的思政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时代下的线上教学载体及工具已经全面普及并投入使用。诸多高校甚至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及需求,开发并建成符合自身需求的网络平台及线上载体。而课程思政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同步传授,同时也启思了教师们在教研教改思路、模式及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虽然较之过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停留在单门课程的建设层面,缺乏专业体系中的设计及构建。
2.2.2 “微课程群”建设: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立足专业,充分挖掘艺术设计类课程内蕴的育人要素,从课程理论引导、内容设计、情景分析、思想引申等环节将思政教育进行前置设计,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有机融入和有效呈现,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碎片化的思政教育嵌入为主,缺乏完整的一根课程思政主线的串联。
2.2.3 “微环境”营造:第二课堂与思政氛围的融合
从教育的视角来讲,意识形态的培养需要内外融合。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虽然在近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少高校也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成果利用第二课堂教学及艺术专业特长,形成了利于新媒体途径传播的优秀案例。逐步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环境的营造奠定了基础,为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研究设定了“微环境”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