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刘晓光/陈妍 主持完成了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课程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24),课题组主要成员:郭华瑜、方 遥、徐 源、冯 阳。
本课题为“大学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类自选课题,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共享研究”(DX-4.)相关,将其与工科院校的园林学科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求结合起来进行设计。2019年、2020年,习近平主席对提升高校的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青年学生创业创课程设置做出两次重要指示。加强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数字化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资源、方式与平台共享的优势,构建新时期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化的基础。高校作为“互联网+”数字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根基,应在新媒体宣传、专业实践与创新智慧等方面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评估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尝试结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实证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与共享的机制,注重专业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融合,分模块、分阶段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学习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成效反馈,制定课程建设路径,对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平台实施有效管理等方面,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效。
1、课题深入调查 “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课程建立的机制,调研了多所省内高校样本,结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通过统计学分析,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信息化融合等教育机制,总结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案。通过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实践与共享平台等方面的研究数据,结合图示化与统计学方法分析江苏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实效。
2、探索了“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实证建立了“专业+双创”的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现有的课程体系,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通识、实践平台,明确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提高了人才的综合素质。
3、搭建了“专业能力培养、双创能力提升、实践成果转化、竞赛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项目执行期间,团队成员建设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2项目,课程的教学成果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9篇、“互联网+”竞赛获奖1项、创新创业竞赛获奖3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结题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2项,有效的实现了双创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整体提高的教学实效。此外,鼓励本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工程实践、社会服务工作中,在南京鼓楼建筑修缮、南京江北新区社区共智花园建设、江苏海安留守儿童支教、南京浦口区凤凰大街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政府部门、社会团队、各级媒体的一致好评。
4、项目组成员作为一线的专业、创新创业教师,注重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打造分阶段、多元目标的“专业+双创”课程。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课、创新创业课与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竞赛等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入社会企业导师,在实践环节,全程指导,让学生明确专业与就业的关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获得创新创业成果的本科生学生30余人,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并完成结题2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获校级线上课程奖项2项,获批校级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美育课程立项3项,所在的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