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基于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机制探究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陈静雯/张妤舟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基于独立学院金融专业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机制探究”(课题编号:2021JSJY066),课题组主要成员:刘蔚然、殷倩、张盟。
一、问题与对策
( 一) 针对行业违规现实驱动高校顶层布局
近年来,金融行业违规案件频发。 据统计, 2018 年至 2020 年,全国各级 人民法院审结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共 1573 件,其中,2018 年审结 264 件; 2019年同比增长 160.61%;2020 年同比仅下降 9.74%。在犯罪种类上, 诈 骗罪占比最高 27.21%。更重要的是在涉案人员类别中,基层员工违规率最高, 占 66.90%。基层员工中多数为工作经验不足的应届毕业生。对此,各大高校需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第一, 组建研发与教学团队。 既然要防止“两张皮”的现象发生,校领导需从宏观面考虑问题。例如,安排思 政课教师或者历史、政治、法律、哲学相关专业的老师与金融专业课专任教师 组成研习小组,重新编写教材、教案等教学资料,持续跟进课堂教学新进展, 做好全新尝试。 再比如, 尝试开设《中国红色金融史》 课程,将历史、政治、 哲学与金融融合起来,设计全新教学方案。第二, 加大舆论熏陶。充分利用校 园长廊、广场等公共地点刊登有关海报, 主要内容为反洗钱、反金融诈骗。将 课余生活与专业氛围相结合, 校团委可举办相关人文知识的竞赛, 邀请业界风 控与合规的专家或职场人士来高校内部举办讲座,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三, 开辟产教融合的空间。 校领导、专业负责人需积极打通企业渠道, 实现 校内课堂、校外实验基地共同作用, 加大实践内容中对风险控制与合规检查的考核占比, 适当利用模拟交易平台, 给学生们在实务操作中容错的机会和机率,设置道德红线,警醒学生应当对这部分给予高度重视。
(二) 针对思政引导意识薄弱敦促教师能力提升
专业任课教师对专业课得心应手, 但对思政元素不见得能把握到位。例如,日常备课中鲜少主动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史, 提及金融行业的家国情 怀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或揭示社会主义国家的金融工作本质、职业责任感、 从业者的文化自信等; 日常教学中轻视金融法律、 金融监管相关内容,选择略 讲甚至跳过这部分章节。再例如, 误判金融服务在我国的角色与定位, 忽视思 政元素与金融知识的结合。基于此, 教师应当努力提升自我。 第一, 提高综合素养。 无论教师来自哪一 专业,都需要阅读文化、历史书籍, 提升自身素养。 在政策要求的当下, 丰富 的专业研究与优秀的教学手段已不足以脱颖而出,在自身专业技能不掉队的同 时, 仍需要扩大基础阅读量, 与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比如, 利用寒暑假 实践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 必要时彼此交流讨论,精华部分应加工整理成为 专业课的良好思政素材。 第二, 重置教学立意。为了避免金融知识“资本化”, 教师们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谈金融教学, 而非硬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金融 理念。 在我国, 金融当为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服务, 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以及 助力乡村振兴任务。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 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渠道而非利 己者的圈钱工具,金融工作的目的也绝不是为实现财富自由、赚取高额佣金。 适当稳定经济、帮扶就业, 助力脱贫攻坚, 才是符合我国当下国情的金融事业。 这一点从任课伊始就应当明确。
(三) 针对价值取向偏颇督促学生自我反观
金融从业者存在价值观偏颇。 主要表现为初入社会、急功近利、崇尚高压、 迷恋消费。 金融职场离不开投资、回报、套利等想法与实践, 然而接触金钱交 易越频繁, 越容易被资本洗脑。风险与回报总是与冒险、贪婪、攫取、挥霍联 系在一起, 与人文精神相去甚远。这一弊端在应届就业生群体中尤为凸显。由 于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局限性,学生会对投资组合、资产管理、回报收益率等关 注较多,而对职业道德或职场伦理关注较少。鉴于此, 学生务必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自省自律。金融的道德核心是信用,一旦金融从业者违背了信用, 就会带来道德风险, 损害投资者利益, 甚至 危及行业稳定。我国商业银行的“飞单”案件、证券公司的“老鼠仓”行为、信托机构的“暴雷”产品等, 一旦发生均会扰乱资本市场合法合理的运营秩序。为避免此类事件频繁发生与持续发酵, 在就读高校期间,学生必须严守道德底线与 职业红线, 如面临大额资金经手时抵住金钱的诱惑, 杜绝盲目营销, 杜绝作假 舞弊。从长远来看才能为维稳资本市场,保障社会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二、主要创新点
(一) 教学理论创新
在原有的高等教育人本主义理论、核心素养理论以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 础上, 基于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协同作用的视角, 提出“人文价值嵌入理论”。 主要体现为人格、涵养、伦理、道德、历史、审美、价值观等人文知识与专业 课程地有机结合, 旨在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国培养出新时 代的全方位、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达成课程思政的政策目标。
事实上,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意义至关重要。一方面, 对 于社会的经济活动而言, 金融领域作用突出,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金融活经济 活,金融稳经济稳”。另一方面,将人文知识注入课堂能够增强学生的同理心, 提升求职与就业效率, 建立起社会服务的劳动力保障。有人情味的金融才是好 金融, 有人文关怀的金融课才是优质专业课。近年来, 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社 会现象来看, 提升金融专业课质量, 升华个人道德情操,已成为高校塑造人才 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教学实践亮点
第一, 通过思政资源引入“中信集团的前世今生”。目的是以现有大型国有 股份制金融机构“中信集团”为切入点, 从我国金融史角度了解我国特色社会 主义背景下的金融服务本质,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 司(前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简称中信集团),为中央金融企业, 主要业务 集中在金融、实业和其它服务业领域。 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百废待兴, 主抓“四 个现代化”建设, 其中经济现代化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基于此, 中国国际 信托投资公司率先成立起来, 作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窗口, 开启了国际投资 的萌芽之路, 吸引了大多数外商来华投资经营。在这过程中还伴随着外商投资 法的初步确立, 外商投资股权占比的初步商榷。该教学设计在课堂的实践应用, 丰富了《国际投资学》开学第一课的概念认知, 建立起我国具体国情与专业课 程之间的联系,也为后续章节的思政元素引导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第二, 通过思政案例分析“华为公司的海外扩张之路”。目的是立足于本土企业跨国经营的艰辛与不易,感知勇敢、无惧的企业家精神, 以及做成一件事 的决心和毅力。以近年来我国出海企业中的佼佼者“华为”作为切入点, 学习 创始人身上具备的不服输、不放弃的高贵人格。该教学设计在课堂的实践应用, 丰富了《国际投资学》第三章 “跨国公司” 的概念认知, 深化了学生学习跨国 公司经营战略的人文价值内涵。
第三, 思政主题阅读“行业违规案件分析与反思”。通过中国证监会公布的 真实案件, 反观金融法律与职业准绳的重要性, 也侧面明确金融理论与业务实 操的区别。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确职业道德, 警惕业务红线, 树立正确的服务态 度, 尽职尽责地为投资者服务。 该教学设计在课堂的实践应用, 丰富了《国际 投资学》第三章“跨国公司”的概念认知, 深化了学生学习跨国公司经营战略 的人文价值内涵。该教学设计在课堂的实践应用, 强化了《投资银行学》第八 章“职业道德与风险管理”的学习, 提高了学生学习本章的思想重视程度, 起 到一定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