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大学何宁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构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JSJY068),课题组主要成员:杨金才、高方、张俊翔、汪磊、张瑛、朱叶秋、张璐、王露杨、吴玉梅。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承“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理念,从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主体和过程三个方面研究如何融合思政教育与知识教学,使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核心问题,探索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拓展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实践路径,以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胸怀“国之大者”,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新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拔尖创新外语人才保障。
二、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中国外语专业教育创新做出了贡献,获得广泛认可。课题组杨金才负责,何宁、高方、张俊翔等参加的“突出‘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培养的外语专业教育创新与实践”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公示结束)。
1. 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得以强化,思政教育能力得以提升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必须先立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能育人树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建立一支充分认识课程思政重要性,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精准落实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师队伍。课题组积极探索强化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的路径,主要包括:
(1)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组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任课教师培训。5个语种共31位教师参加了《西方思想经典》《中国传统概论》《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俄语实践语法II》《基础心理学》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培训,学习示范课程在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全面把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和要求。
组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展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6个语种24位教师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提升了思想认识,对教材的内涵与理念形成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等有了系统认识,增强了用好《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信心和决心。
(2)组织思政建设专题研讨会
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学工作坊框架内组织“讲好中国故事 培育时代新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教学研讨会”,6个语种30位教师参加,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入脑入心,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与水平。“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教材总主编孔德明教授,《理解当代中国:汉法翻译教程》主编刘云虹教授分别作“用好‘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用德语讲好中国故事”和“关于‘理解当代中国’系列翻译教材使用的几点思考——以《理解当代中国:汉法翻译教程》为例”的主题分享。
(3)通过日常听课检验课程思政融入实效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完善本科教学自我评价机制,提升教师在授课中融通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能力,坚持实施有针对性的听课制度。组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领导、各系主任和教学主任深入专业课堂听课,组织教师教学研讨会、青年教师座谈会,针对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方式方法等交流意见和建议,结合教学实际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
鼓励并组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参加全国大学俄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大赛、“外研社杯”全国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南京大学教师教学竞赛等赛事,指导其在专业课程教学竞赛中充分展现日常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成果。
教师思政教育意识的强化和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集中体现在一系列成果上:《西方思想经典》课程团队6位教师被评为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位教师担任“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培训讲师,4位教师担任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虚拟教研室教研活动主讲人,助力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授课的各校教师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理念,准确把握教材核心内容。《“理解当代中国”高级德语》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刘健,团队成员:孔德明、陈民、常玲玲)获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孙飞燕获全国大学俄语课程思政教学课件设计方案大赛一等奖,吴玉梅获“外研社杯”全国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张伟劼主持并完成南京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西班牙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张晓明获南京大学课程思政奖教金。
2. 打造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和示范课程
《西方思想经典》课程被评为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专业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专业。张俊翔主讲的《汉译俄》作为示范课在新华网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展示。孙飞燕主讲的《用俄语讲述文化之都南京的故事》、张晓明主讲的《中国特色表达的法译方法》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均获202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8门课程入选南京大学课程思政案例。
3. 出版了一批彰显本土意蕴的高质量专业教材
支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多位教师“理解当代中国”参与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德语专业孔德明教授担任德语系列教材总主编和《德语读写教程》主编,陈民副教授担任《德语读写教程》副主编、刘健博士担任编者;法语专业刘云虹教授担任《汉法翻译教程》主编,曹丹红教授担任副主编,吴天楚博士担任编者,高方教授担任《法语演讲教程》主编;俄语专业王加兴教授担任《高级汉俄翻译教程》副主编,汪磊副教授担任编者。上述教材均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22年正式出版。此外,陈兵主编的《中国思想经典》入选江苏省2021年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022年,何宁等主编的《口语教程 基础口语》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23年,张俊翔主编的《俄汉-汉俄口译教程》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4. 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产出丰硕成果
(1)持续建设研究基地和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参与建设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创新研究基地,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课题组成员及所在单位在对外话语创新研究、翻译、传播等领域的作用,以研促教,更好地提升学生服务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综合素养。建设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英语专业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和“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虚拟教研室,推广课题组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成效,积极发挥辐射作用。
(2)发表多篇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教改论文
王守仁、何宁撰写的《立足新时代,开拓中国特色高校外语教育的广阔前景》(《外语电化教学》,2022 年第 4 期)、杨金才撰写的《“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中国外语》,2022年第 2 期)、张俊翔撰写的《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的本科汉俄笔译课程改革探索》(《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第2辑,标记本课题成果)、李斌撰写的《课程思政与基础日语课程建设》(《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第2辑)、何宁、王守仁撰写的《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 年第 4 期)等论文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建设原则、工作模式等展开了深入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均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5. 加强一二课堂联动,育人效果显著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首届“高教社”杯高等学校(本科)“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全国交流活动,29个省市自治区的574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提交短视频作品2071部。2020级张清扬团队的作品《南京绒花》获一等奖和最佳纪实短片奖。本科生张焱阳等参与的“云育和平——续写《拉贝日记》故事,播撒和平教育种子”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省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一等奖,陈民、常晅等获优秀指导教师奖;该项目还获第十二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
组织“中俄历史记忆与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英国社会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文献考察与整理研究”“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新世纪中国文学在英语国家的翻译传播考察与研究”等数项国际“云”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强化实践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