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教材开发、平台及资源建设研究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文沛先、游飞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教材开发、平台及资源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JDKT020),课题组主要成员:尹昭辉、郑先彬、高锋、周亚辉、高燕、陈艳、杨新春、仲懿。
一、课题主要理论成果
(一)对于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现状以及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措施,课题组认为:
1、高职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以下总体特征:当代大学生现实、理想追求交织,劳动态度认同趋向复杂;传统、现代伦理碰撞,劳动道德规范冲突凸显;异化、自由劳动博弈,劳动情感正能量不足;再次确证了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教育。
2、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自评他评有差距,劳动素养提升意识淡薄;见职业技能不见人,劳动素养发展不平衡;眼高手低成通病,劳动素养知行不合一;总体来看,大学生劳动素养情况不容乐观。
3、建议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劳动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劳动的崇高理想;把握高校劳动教育内涵,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化、体系化,改变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现象;打造符合校情的实践模式和评价平台,建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二)对于劳动素养评价平台研究,课题组认为:
1、劳动素养评价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劳动素养评价具有全面性的要求,劳动教育实践性强,场域多样,具有主体多元,指标复杂,评价方式多样的特点;劳动素养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了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2、劳动素养评价平台的建设原则:加强整体设计,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明确平台定位,保证评价平台实际使用效果;坚持以点带面,扩大劳动素养评价平台使用范围。
3、劳动素养评价的标准及实施方法:劳动素养与劳动技能不同,劳动素养包含了劳动的价值维度,也就是对“为什么要劳动”、“怎样对待劳动”以及“劳动意味着什么”等问题的回答。因时代发展及劳动者受教育层次、专业不同,作为劳动教育课程所关注的通用劳动素养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社会认知程度、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等综合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与指向重在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观念的评价维度,二是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维度。三是劳动习惯与品质的评价维度。
4、建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等级认定和综合评价方法,从实践信息化平台在劳动素养增值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来看:从主观随意到有理有据——有助于评价的客观真实和合作教学;从轮廓勾勒到精准画像——有助于评价的科学精准和因材施教;从信息孤岛到全面联通——有助于数据的多方共享和结果应用;从记录观察到数据分析——有助于教育的持续改善和学生发展。
二、课题主要实践价值
(一)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对劳动实践模式支撑,课题组认为:
1、部分教材未能充分体现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思想性缺乏;未能完全反映数字时代劳动特点,时代性不显;未能准确把握劳动通识课程定位,针对性不足;未能深刻理解劳动教育规律特点,实践性缺失。
2、教材应体现高校育人目标,处理好“一育”和“一课”的关系;教材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支撑全过程、全员、全方位劳动育人;教材可凸显劳动文化内涵,构建适宜校情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3、建议劳动教育教材的开发出版,只有在构建高校新时代“大劳动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视角下,才能使教材的建设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具有一定的支撑性、指导性、辐射性,也能更好发挥劳动专题教育课程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主阵地作用,形成高校劳动理论、实践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
4、以《劳动育美 匠心筑梦——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为例,课题组对劳动教育教材体例、编写形式的实践探索:章节和项目化结合方式,兼顾逻辑严密性和实操可行性;设计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形成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
(二)对于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研究,课题组认为:
1、后勤劳动教育零散化、边缘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分析为:教育理念的误区——割裂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关系;传统观念的偏见——造成学生手脑分离劳动素养失衡;
部门定位的偏差——将保障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对立。
2、高校后勤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的可行分析和优势条件:具有培养学生劳动品质、习惯的独特教育优势;具有脑体结合,开展“三全育人”的有力条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和幸福指数。
3、后勤劳动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资源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思路:因地制宜,解决劳动教育实践场地不足;理实并重,加强劳动教育教材编写指导;培引并举,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江苏某高校“五个一”劳动教育模式下的后勤劳动育人探索:嵌入人才培养大局,明确后勤劳动育人定位;尊重劳动教育规律,精心打造“后勤工作坊”;创设劳动教育情境,注重价值引领提升素养。
三、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课题组认为:
课题以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为切入点,提出了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善于劳动的“五位一体”劳动教育育人目标,构建以教材开发、平台及实践资源建设三位一体为中心,形成了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的“五个一”实践模式,即“营造一间温馨宿舍”、“维护一座美丽校园”、“履行一份社会责任”、“传承一项传统工艺”、“掌握一类专业技能”。
课题结合校本开发的《劳动育美 匠心筑梦——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案例,从教材体系、内容,体例、编写形式方面,对能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具有一定的支撑性、指导性、辐射性。课题组探索平台建设怎样落实高校劳动教育过程监测,规范劳动素养的评价指标、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并分析总结信息化平台在提升劳动素养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针对性、结果应用方面的作用。
高校劳动教育系统性还不够完善,比起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的培养更为隐性,具有更大的难度;劳动教育的资源建设,特别是适合和引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项目和教学资源还还不够完备和丰富;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劳动教育实践模式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形成教育合力,加快劳动教育资源(师资、教材、基地、平台、文化)开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关系到怎样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关系到丰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到能否坚持唯物主义史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托举起“中国梦”;意蕴深厚,使命重大。相信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劳动教育必将“火”起来,且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