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研究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正东/刘家华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基于新课标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56),课题组主要成员:吴 扬、潘 妍、谈 积。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原则、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的挖掘、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等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层面
从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课程层面来看,英语课程在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方面不够完善,使其无法发挥出最佳的课程思政效果,课程的思政功能表现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没有能够系统地考虑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系不够成熟健全,在英语课程人文属性目标的确立和考核等方面没有做出明确要求。
(二)教师层面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直接实践者和领导者,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际实施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但是,很多英语教师还局限于以往的课程性质固化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集中在对学生的英语语言培养层面上,而没有完全发挥出教育功能。加之高职院校中一些英语教师没有正确看待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认识比较片面,阻碍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展思政教育。
(三)教学方法层面
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采取高效的思政教学方法,缺少足够的创新性与灵活性。 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缺少足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长期处于固化的英语语言教学模式,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往往采取填鸭式或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形式不够多元化,使得学生容易出现厌烦情绪,参与积极性较差,不愿意主动思考,也就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共鸣,思政的真正优良效果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不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2、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原则
(一)思政内容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思政内容建设应与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相适应。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全盘偏向于英语语境,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融入中国优秀文化与发展观念。思政内容建设应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投入。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公共英语课程学习中,并从公共英语课程中汲取到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公共英语教学素材进行思政内容建设的主要目的。思政内容建设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学生的学习反馈能够清晰的反映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反馈,进而依据反馈结果进行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调整与更新,确保思政内容建设的时效性、有效性。
(二)思政内容建设应以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特性为主导
公共英语课程具有自身的课程特性,以公共英语课程的课程特性为主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思政内容建设效果。
第一,将核心素养纳入公共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公共英语课程属于外语课程,语言应用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其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但语言应用能力的习得不能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悖。若语言能力的习得传递了错误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那语言教学的政治导向将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此,只有将核心素养纳入公共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才能确保公共英语教学素材思政内容建设的恰当性、合理性。第二,思政内容建设应具有明显的公共英语课程特色。公共英语课程除了要教会高职院校学生应用英语以外,还要使学生具备文化自信,正确看待本国文化,并以辩证角度看待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区别。
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的挖掘
(一)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的提升公共英语授课教师的思政素养
第一,高职院校应提升公共英语授课教师的思政意识。公共英语教师要具备运用教学素材进行思政内容建设的意识。公共英语授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思政意识,其才能够将公共英语的教学素材与思政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完成思政内容建设。
第二,高职院校应提升公共英语授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并不是公共英语教学素材与思政教育的简单融合,而是二者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契合。因此,授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思政能力,才能将公共英语的教学素材与思政内容建设有机联系在一起,取得理想的思政内容建设效果,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第三,公共英语课的教学活动需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探讨东西方在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文化上的异同,并在探讨过程中将“求同存异”等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保有文化自信的同时,尊重他国文化。除此以外,公共英语授课教师还可以将责任、担当、保护环境和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将技能习得和奋斗精神联系在一起,将职业选择和职业精神、创新精神联系在一起。总体而言,公共英语教学素材中蕴含着较多的思政内容,只要找到其中的关联所在,就能很好地完成思政内容建设,取得较为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深入挖掘公共英语课程的现有教学素材
第一,分析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主题。信息时代下,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素材越来越丰富,其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也越来越多。在此情况下,应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分清其对应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内容的针对性建设。确定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主题以后,还要深入分析该教学素材的教学情境,以明确其是否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如以职场发展为主题的视频,授课教师就可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进去,完成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取得知识传递与道德提升的双重育人效果,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第二,分析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内容。分析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明确教学素材的思政目的,即教学素材所展现的价值观念,教学素材所处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才能真正弄懂教学素材所暗含的价值观念,进而更好地完成公共英语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
(三)丰富、创新公共英语教学素材
除了要深入挖掘现有的公共英语教学素材以外,还应对公共英语教学素材进行丰富、创新,以使公共英语教学素材能够始终与社会文化情境相适应。公共英语教学素材与社会文化情境相适应,才能够进行思政内容建设。
4、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英语教师应结合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特殊性,从英语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目标、发掘思政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效能。
(一)明确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
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条块清晰、相辅相成。由于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高,导致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及亲和力不够,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为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用,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层面,英语教师应降低理论知识讲授的比重,强化英语课程在学生思想、道德、价值等层面上的“指引”,从而使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思政理论知识的育人价值。在教育实践中,英语教师应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层面,细化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并将其纳入到“英语素质培养目标”的范畴中。
(二)为思政元素挖掘提供新渠道
首先是知识拓展。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哲学思辨、人文关怀、道德伦理等价值观与情感教育本来就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基本义务。高职英语课程的主体涵盖科技进展、名人轶事、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应从历史、文化、国际、国家、行业、专业等层面,提升课程的人文性与知识性,从而为思政元素的发掘提供必要的抓手。其次是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涉及文化性的内容时,教师应指引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所存在的差异;鼓励学生用英语语言将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地、生动地、准确地表达出来。最后是就地取材。高职英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选择与应用中,筛选出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契合的国内外时政新闻、国家政策方针等信息,使其渗透到英语教学内容中,提升英语教学成效。
(三)丰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形式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文化背景、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等特点,转变传统以理论传授、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身体动作、电子、书面及口语,创新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或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其次,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例如通过开展“弘扬国粹经典”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将涉及京剧、杂艺、文学等文化素材,制作成微课视频;使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鼓励学生将所看到的内容、学到的知识,用英文简单地介绍出来。最后根据学生语言表达的情况,将涉及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等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例如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教师便需要指引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发掘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并以此为出发点,渗透相应的课程思政元素。使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