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语”建设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创新与实践
河海大学钟茜韵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新外语”建设背景下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创新与实践 ”(课题编号:2022WJYB004),课题组主要成员:孙鲁瑶、张春美、赵令霞。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外语专业提出“新外语”建设思路,要求在提升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合跨学科文化素养,培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新外语”人才(何宁、王守仁,2021;杨金才,2020)。本课题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选择英语专业最为核心的必修课《英语精读》,以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依托外教社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3》《综合教程4》,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创新的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新路径和新方法,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提供丰富的科技与人文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相融合的“新外语”人才。
在课程内容重构方面,本课题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校本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和讨论。思政内容主要围绕“立德树人”展开。习总书记指出,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即心系国家与民族,增强四个自信。比如在Homeless单元中,引导学生讲述钱学森千里迢迢回到祖国、五名边疆战士血泪奋战捍卫祖国、千千万万港珠澳大桥建筑工人建设祖国的故事,让他们将“家”与“国”联系起来。“守公德”即是培育社会责任感。比如在On Becoming A Better Student单元中,补充西南联大纪录片和西南联大英文课相关资料,让学生体会服务社会才是更好的学生。“严私德”则是提升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The Chaser这一单元中,让学生根据当代不同类型的爱情观编剧、演出英文小品,纠正偶像剧式的爱情观念,预防亲密关系中的PUA陷阱,培养学生成熟的婚恋观。
同时,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知识点与国际交流等学校和专业特色材料,比如在Fresh Start这一单元中,补充央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主题的纪录片《水脉》,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水文化故事”的能力。在Knowledge and Wisdom单元中,翻译学院参与编写的《长江绿色发展蓝皮书》的内容,为其他学科、尤其是水利专业提供必要的语言服务。在The Company Man单元中引入英语教师、外交部发言人、驻外记者、同声传译等相关工作的介绍,使学生对未来专业前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还加入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以及和中国文化的比较。一方面,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思想文化,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反思当代意义。比如在The Company Man单元中引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劳动节确立对工人保护的意义;在Knowledge and Wisdom单元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中部分段落,讨论黑格尔对国家的认识、罗素对黑格尔的评价,并结合《历史三调》一书的核心思想,使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的客观性,意识到哲学思想和观点都有其立场和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发扬和传承中国特色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比如在Chinese Food单元中要求学生实地拍摄中国美食的英文纪录片,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介绍美食的起源及背后蕴藏的中国文化。
在教学方法层面,将“产出导向法”运用于适用英语精读课程的实践中。该教学法秉承“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的教学理念,立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的教学假设,贯彻“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结合面向学生的测评机制,以语言任务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思维认知和价值建构(文秋芳,2015)。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本课题设计了丰富的驱动任务,包括写作比拼、演讲大赛、调研报告、人物报道、视频拍摄、戏剧编演、英文辩论等,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又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不足,产生学习欲望。比如让学生调研水利移民在新的家园重新开始的经过,并完成展现移民心路历程的调研报告;采访校园里的各个职业,包括老师、宿管阿姨、食堂员工等,撰写人物报道;编写和排练以爱情为主题的英文话剧;以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纪录片《黄河安澜》为依托进行的写作比拼;请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并写下志愿感悟;以动员为目的的演讲比赛;以“中国APP能否在美国赢得市场”为题进行辩论。这些任务的设置都紧扣课文主题,与课文文体一致,同时联系当下社会,既有文化深度,又有时效性。
在课堂促成环节,针对学生在驱动环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将课文作为基础输入性材料,结合“课程内容”重构中的补充材料从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引导。语言层面,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新词都会结合水利和思政内容提供例句,使学生对词语有更直观地体会,同时可以运用于具体语境之中。结构层面,针对驱动环节产出任务中出现的篇章和段落结构问题,以课文作为范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修改与重构。在内容层面,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校本和专业特色、中西方文化补充大量阅读材料和音频视频,通过听力练习、课堂提问、词汇填空、批判性讨论、分组接龙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完成各类练习,以促成他们的习得。
此外,基于产出导向法中的评价环节,进一步系统化评价体系,建立了学生评价档案袋,囊括诊断性评价、师生合作评价以及学生的反思日志。课前的诊断性评价使师生都明确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从而设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课上和课后开展师生合作评价,即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后,由教师在课上引领全体学生对具体评价标准和优秀范例进行讨论、解释、分析,再由学生形成多人互评小组根据评价标准实施互评,最后课后由学生个人结合教师评价意见和同伴评价意见修改产出作品,并完成自评。如讲授Homeless课文时,要求小组仿照课文逻辑发展顺序,以故事引入家的定义,再从家拓展到国。同时,提供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如故事是否吸引人?是否与家的内涵相关?是否使用表示家具体意象的词汇?是否使用主旨句、排比句等语言策略?是否将家国联系起来?在小组发言之后,教师都会要求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此评价参考表进行评价,并在课堂互动系统上进行打分。在所有小组结束发言以后,教师也会选择优秀范例,根据此评价参考表进行评价。最终,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对所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评价档案袋,使学生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反馈,并跟踪记录他们的进步。基于这一档案袋,在最终的评价体系上也做出了调整,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平时成绩中,每一单元的产出任务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其中学生互评占据了40%。在期末成绩中,加入了综合提升的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日志进行打分,综合衡量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进步。这一评价模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最后,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也依赖于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平台,实现课堂内外的联动机制。在课堂外,利用超星学习通、iwrite系统,在线发布、提交、评价、修改产出任务,实现课前课后的即时反馈。其中,iwrite系统可以自动批改拼写、语法等低阶错误,使得教师可以有更多地精力投注到高阶内容的反馈。并且,iwrite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学生作业质量,能够快速及时掌握学生的总体产出情况。在课堂上,依托智慧教室云平台完成考勤和客观题考核,从而掌握学生的课堂基本情况。其中平台上的分组讨论能够清晰呈现学生的参与度,也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以及之后的汇报与评价。此外,教师也向学生展示了英汉语料库、词云等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工具,并和本院开设的《美国文学选读》慕课课程建立连接,以拓展学生的兴趣与视野。技术上的使用能够实现课堂内外的联动,使线上线下教学更为高效、有序地展开。
总之,本课题结合“新外语”建设的培养目标,依托技术平台,将适用中国国情的“产出导向法”运用于精读课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加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与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建议在设置驱动任务时,可以进一步考虑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设计分层式驱动任务;在材料的补充和安排上层层递进,从易到难,从而螺旋式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