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德俄西国际理解教育生态图景建构及借鉴研究

来源:江苏大学作者:高玲/王姝发布:2023-08-03 10:39分享:

江苏大学高玲/王姝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德俄西国际理解教育生态图景建构及借鉴研究”(课题编号:2022WJYB006),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悦澄、杨静、郭琳。


      本课题对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国际理解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进程、区域差异与实施路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针对江苏省高校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调研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理解教育在德、俄、西发展与推广的研究从跨区域组织活动、高等教育院校课程和社会机构活动三个方面展开。
      博洛尼亚进程和伊拉斯谟计划在德、俄、西的高等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实施统一互认的学位体系,建立欧洲标准的学分转换体系,加强师生流动。“伊拉斯谟+”计划推动了博洛尼亚进程在欧盟各国的落实,进一步实现了欧洲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但学位和学分体系改革带来了学期时间变短,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加,部分高校的教研工作者感到“本科教学”占据过多时间和精力,而失去了相对自由和单纯的学习和研究;师生流动在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国家的人才流失问题;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如何使改革惠及更多欧洲国家及更多经济贫困的学生,是未来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伊拉斯谟+”计划的参与人数也在2020年和2021年出现明显下降。但预计从2021年至2027年,将陆续有约280亿欧元投入该计划,有33个项目合作国及一百余伙伴国继续参与其中。而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博洛尼亚进程”、 “伊拉斯谟+”等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在俄罗斯实施受阻。2022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宣布计划放弃博洛尼亚体系,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研究德、俄、西高等教育院校课程时选取了柏林自由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格拉纳达大学为代表,从外语类课程、文化历史特色课程和公民教育类课程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了梳理。三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外语的学习,语言类课程,特别是通用语,体现了对语言本身的国际性和实用性的诉求。而三所高校间语言类课程的差异也反映出地缘政治因素和国家对外交流意向的影响。文化历史特色课程的共同点是对古代经典的传承与研究,以及对先进文明和技术的学习和追赶,同时,基于各国历史发展及社会文化的不同,又呈现显著的国别差异。公民教育类课程所涵盖主题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性平等与多元化意识、社会多样化与包容性等领域。
      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阶段需求相匹配的。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基金会更多的是用来平衡财富分配的不均及弥补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近年来,文化、科技、环保及气候变化成为基金会重要的关注领域。中国的基金会也可以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在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更多外部资源以基金会为主体解决社会问题,投身国际理解教育,共创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格局。
     本研究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通过文献梳理,从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构建测量工具——《江苏省高校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量表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国际理解教育影响因素和国际理解教育效果。其中,国际理解教育影响因素部分由学校实践活动、学校课程、教育活动形式和师资班级构成组成。国际理解教育效果部分由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构成。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计1-5分。调查对象为江苏省高校大学生,问卷形式为电子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10份。
      数据使用SPSS23软件包进行分析。通过信效度分析,克隆巴赫α系数在各个分量表以及维度的信度全部高于0.9。KMO为0.952,显著性小于0.01。总方差解释的旋转载荷累积77.27%。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大学生认为学校实践活动、学校课程、教育活动形式和师资班级构成等影响因素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很重要,平均值在3.839-4.029之间;江苏省高校国际理解教育效果良好,平均值为3.973。其次,通过对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发现不同性别、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国际理解教育影响因素和国际理解教育效果情况上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后续进行大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影响因素和效果研究时,可不需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再次,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各影响因素与国际理解教育效果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P值均小于0.01。最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R2=0.769,意味着本次的运算结果非常真实可靠地反映出学校实践活动、学校课程、教育活动形式、师资班级构成对国际理解教育效果的影响情况。四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VIF全部小于5。回归方程显著,F=171.016,P<0.001,意味着四个自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可以显著影响满意度。学校实践活动不能显著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效果(β=0.076,P>0.05);学校课程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效果(β=0.194,P<0.05);教育活动形式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效果(β=0.173,P<0.05);师资班级构成可以显著正向影响国际理解教育效果(β=0.491,P<0.05)。标准化回归系数显示,师资班级构成因素对国际理解教育效果的预测作用高于学校课程和教育活动形式。最终变量之间得出如下的回归方程:国际理解教育效果=0.285+0.194*学校课程+0.173*教育活动形式+0.491*师资班级构成。
       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实践和优化是当前高校国际理解教育中的重要议题,校本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效果的优化有赖于多方协同,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基于德、俄、西国际理解教育生态图景的建构及《江苏省高校国际理解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 响应国家政策,深化教育高质量对外开放。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方向。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承担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性方面不容忽视。首先,江苏省高校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既要紧扣教育国际化与国家战略政策的融合需求,又要努力探索适合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本土化路径,构建基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中国教育国际化。其次,提升对教育国际化理念的认知高度,更应加快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进度。在未来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的高质量国际化水平和能力体系建设中要优中选优,并强化选派工作的“辐射”引领作用。高校教师除了保持对专业知识的全球新发展的关注,更应注重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对国际热点趋势进行全面客观的介绍和理性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等。
     2. 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资配备和教学班的构成对国际理解教育影响的均值最高,对国际理解教育效果的预测能力也最大。教学班中有外国留学生会增加更多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讨论。教育活动形式的改变——相比理论教学,课堂实践能够更高效地提升国际理解能力。同时应避免此类活动设计形式化、流程化,忽略学生的整体参与性。外语类课程、国际前沿课程和国际理解教育专门课程,均可有效提升国际理解教育的效果。而大学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一座增进国际理解的桥梁。提供多样化的语言选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另外,还需要增加文化认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关注自身的文化。
    3. 丰富社会助力,鼓励社会机构参与教育实践。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必然包含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辅相成。对于提升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以及青年一代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国际理解教育也需全社会的助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都可以成为高校的合作对象,共同计划和开展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实践活动。倡议社会团体积极运营多方资源,通过筹集资金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线。倡议企事业单位提供相应资源,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力的优秀人才。
      欧洲国际理解教育在德、俄、西的发展及问题的显露启示着我们,在融入国际化教育体系进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必面临阵痛,生搬硬套的体系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土化和多样化至关重要。如何在融入中找到提高学历互认、普及学术流动和保持自身特色的平衡点,真正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值得思考的焦点。在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也应重视实证研究的补充。高校教育国际化应在立足本国国情和本校实情下,通过学习和借鉴全球先进的国际化办学思想和理念,加强和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探索适合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本土化路径,构建基于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中国教育国际化。平衡好“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