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生态化课堂模式构建

来源:宿迁学院作者:李勤发布:2023-07-14 17:15分享:

宿迁学院 李勤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生态化课堂模式构建”(课题编号:2022WJYB040),课题组主要成员:沈刚、张荣、卢有余。


     新文科建设要突破传统文科建设的藩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起源于西方的教育生态学理论主张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和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从联系、平衡和动态的角度构建外语教育生态化课堂有助于“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本课题根据大学外语的课程特点,参照新文科建设要求,从教育生态视角设计并发布问卷,调查大学外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新文科背景下构建大学外语课堂生态模式的必要性,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课堂生态化模式构建的路径。
    一、大学外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生态群聚度和耐受度超限、良性教学生态环境缺失。目前,大部分外语课堂班级人数都超过20个学生,达不到微观教育生态系统要求的10至20名学生最佳规模。人均课堂生态空间环境超出了学生生态主体最适宜的群聚度和耐受度。教师生态位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无法为学生生态位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课堂上的操练时间和课后相应的练习时间均无法得到保证。教学内容关于社会实事的课外生态素材不够丰富,与社会大生态系统关联较弱,不利于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形成。(2)生态主体失衡、学生主体生态位缺失。当前外语课堂教学仍过多由教师掌控,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对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不利,在争夺课堂教学时间这一公共资源上学生生态位处于劣势,教与学的课堂生态的有失衡倾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3)学生生态因子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知识、技能”要素物质在生态因子之间循环流动性受限。学生对学习资源的筛选、处理和对其中蕴含的给养的利用能力较弱。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线上或是线下,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二、新文科背景下构建大学外语生态化课堂模式的必要性研究
    (一)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特征。目前,我国学界已有从不同视角对新文科建设特征的阐述。从新文科建设的起因、理念、手段、目标和效果的角度看,新文科建设应具有战略性、创新性、开放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新文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问题导向、交叉融合、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性发展。根据人文知识的特质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核心,新文科建设的特征体现在创新求变思维方面。从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看,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特征。与国外新文科建设相比,我国新文科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明显体现出时代性和中国战略发展性特征。
    (二)新文科背景下构建大学外语课堂生态模式必要性。首先,外语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要主动对标国家发展战略,承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职责。从联系、平衡和动态的角度构建外语教育生态模式有助于“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其次,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构建大学外语生态课堂适应时代的发展,打开了外语教学创新思路,能推动大学外语教育和谐稳定有效的发展。另外,构建生态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外语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完善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生态化课堂模式构建路径研究
    (一)加强良好的生态复合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生态化视域下,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能为学习者提供重要的给养,构建相对开放、良性竞争、深度合作的课堂生态能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生态课堂建设需把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主义教育取向贯穿到外语课程环境建设中,建设良好的结构环境和价值环境。“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构建和谐共生的智慧生态课堂环境可以进行更加多维立体的生态因子之间的互动。 
    (二)优化教学主体,注重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体建设。教师是生态课堂建立的首要因素。外语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站位,更新教学理念,强化价值引领职责。学生是生态课堂主体,要在英语课堂上主动探索、思考,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大学外语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确立课堂生态中学生的生态主体地位,保持师生互动平衡,以达到大学外语课堂和谐共生的生态目的。
    (三)调查社会各子系统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要求,进行生态化的教学目标设置。外语教学目标设计,应以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为依据,应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符。生态化外语课堂应将语言技能训练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此外,生态化外语课堂要注重外语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培养,能明辨本国与他国的文化差异,能学会换位思考,能准确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四)打造多元学习内容,进行能量和信息有效交换。教学内容建设是落实外语生态课堂建设的关键。充分利用通识外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借助通识课程实施学科交叉,实现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统一,构建通识类外语生态课程体系,以推动新文科建设,为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人才提供保障。新文科建设中,外语教育在承担输入外国语言文化任务,发挥中外文化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之外,还承担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职责。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超越单一教材,把前沿性、时代性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中要平衡中西文化教学内容,实现中西文化交融、传承互补,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文化间的差异,培养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师精选的多元学习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促进能量和信息的有效交换。
    (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模式。生态课堂的设置需要教师积极构建交互式语言课堂,开展多种语言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有效交流。在当前网络教育生态环境下,一堂有效的英语课需要学生全身心、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教与学融入互联网,打造线上、线下实时互动混合课堂,构建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模式。
    (六)引入竞争机制,构建多元、动态的生态化评价机制。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三方面确立评价体系。一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收集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评价主体对课程的评价意见,而且要注重教学主体所共同面对的客体,如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二要注重评价内容的系统化。评价不仅包括传统教学内容评价,还需要对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评价。评价不能仅局限于当下,还应该关注教学主体的未来发展及教学客体的潜在发展。三要体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可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和阶段评价等方式来监控学习质量和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注重形成性评价,把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贯彻到每个教学环节。
    新文科建设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和思路为外语生态课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外语生态课堂建设则为提高新文科的育人质量提供了保障。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外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课程,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外语教育的使命和当担,承担起培养能担当中国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打造大学外语生态化课堂,探索适合大学外语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新文科建设,提升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质量,有望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