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宿迁学院 刘彬/蔡金秋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51),课题组主要成员:王晶、胡亮、张子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重要部署,“十四五”规划擘画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数字素养的提升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时代开展基于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既可以从理论上探索影响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又可以从实践上分析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的形式,对学生的数字素养进行测评,评估学生数字素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内涵
“数字素养”最早起源于1994年,以色列学者将其概括为“图像或图片素养、再创造素养、分支素养(处理新媒体能力)、信息素养、情感素养(识别虚拟化空间真伪能力)”等五个方面[1]。国外对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内涵界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学生能有分析数字环境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创新;合作能力——有能力在现实和虚拟空间成为密切的合作伙伴;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有效信息;通信和媒体素养——学生必须能够通过文本和其他多种多媒体形式进行沟通;道德和责任——学生需要进行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并承担个人责任,承担风险,具有全球视野。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数字素养做了相关研究,并界定了关于数字素养的内涵。数字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确定、组织和分析评价信息的相关能力,在数字环境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能够快速的对信息进行分析,解决,处理,评价,整合和交流,分辨信息的适应性,会批判性的思考。数字素养强调受众能够“在复杂信息传播环境中辨别虚假信息与误导性信息,准确及时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年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明确“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
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数字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数字素养”内涵界定不清楚
目前,在我校大学生群体中,“数字素养”并没有完全普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清晰阐释数字素养的内涵,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界定不清楚,甚至有些同学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见图1)
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缺少完善的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中的相关资源、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资源等基础设施等,基础设备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紧缺,会影响大学生数字资源的掌握和获取。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络传播不仅是有效信息传播,还包含大量的有害信息,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确保大学生能够通过数字化资源获取有效正确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数字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不足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但目前,大学生对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的利用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资源。(见图2)
在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娱乐占据了很大部分时间,真正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资源搜索资料进行学习的学生很少。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是单一,个人进行数字化信息检索能力不强,无法根据需求进行正确的合理的表述和搜索。很多大学生在信息检索时,通常是利用百度等这样比较简单的搜索引擎,甚至只有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会使用知网和维普相关资源,在获取数字资源能力方面,无法满足当下的时代要求。
大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大部分围绕学校所设置的课程,缺少主动求知和探索,这样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求知探索的学生数量非常少,大部分依赖老师,只有在完成作业或者论文的时候,才会对数字资源进行获取。
(三)数字安全意识与数字安全技能不强
大学生在利用数字资源的同时,没有完全对自己的隐私进行保护,部分大学生甚至完全没有措施保护自己。有些大学生没有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有些虽然有网络安全意识,但在保护自己方面,安全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见图3)三、高校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一)建立人才数字素养模型,明确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数字素养不仅是指能够在数字环境下灵活运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手段,更应强调的是在数字环境中综合运用技术、认知与情感,审慎地应用与获取数字内容、创造与分享数字成果,解决数字环境下的具体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主要提供者。高校首先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及各专业特征设立相应的数字素养培养目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只是通用的目标维度,具体的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制定的数字素养评价框架及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专门化,人文社科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的数字素养培养目标显然不能等同。同时,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目标也需要定期修订,以体现数字素养内涵的最新发展。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发掘出最大创造力,创新培养方式,建立多样化的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并将数字素养培养融入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二)建立多元信息资源库,强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力度
高校可以以图书馆为核心,对相关数字化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和优化,建立丰富多元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这样会提高大学生的吸引力,能够有效推动数字素养的有效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中外文学术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网络各大信息官网;图书馆中外文文献、光盘等;同时建设各种设备、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取数字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图书馆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基本的教学工作,还是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同时是对大学生进行数字化培养的关键区域。高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加大投入资金,完善图书馆的资源。(三)进行数字素养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
高校为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可以对文献检索这一课程的具体理念进行更新,融入数字素养相关内容,并强化师资和教材方面的建设力度。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不断学习,并有效的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数字素养。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师生形成善用数字技术的学习共同体,也需要教师成为社会学习的示范者、文化传播的表率,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风尚。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应是学习的引领者,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数字素养,引导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应对数字化发展大势,助力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数字化是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