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新工科背景下 “四新融合”促进科教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来源:宿迁学院作者:丁红燕/唐友亮发布:2023-07-14 16:39分享:

宿迁学院 丁红燕/唐友亮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 “四新融合”促进科教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2021JSJY032),课题组主要成员:蒋亚华、范  钧、乔  燕、王凤侠、吴绍兵、许忠荣、吉益明。


   课题组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四新融合”促进科教协同育人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学校在产业学院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实现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学研融合,有效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一、四新融合,探索并形成产业学院建设标准

   结合地方优势产业与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具有双创意识的人才,四新相互融合,成立面向交叉学科的产业学院。项目研究期间,共建设12个产业学院:“机械、自动化、计算机学科”融合,与宿迁敏于行精密机械、数码大方等公司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机械、计算机、商务、物联网”学科融合,与京东集团成立“京东现代产业学院”;“生物、商务、广告、设计”学科融合,与洋河公司成立“洋河学院”;“材料、信息、机械”学科融合,与斯迪克公司成立“斯迪克新材料学院”;“电子商务、园林、计算机”学科融合,与苏北花卉公司成立“苏花学院”; “医学、机械、材料、计算机”学科融合,与江苏阿尔法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阿尔法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科”融合,与上海棱星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棱星大数据学院”;“英语、商科”学科融合,与苏粤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成立跨境电商学院;“电子商务、计算机”学科融合,与宿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机械、艺术”学科融合,与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创意设计学院;“机械、计算机”学科融合工科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华为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建筑”学科融合,与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立智能建造产业学院

   经过近两年建设研究与探索,产业学院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2年12月京东现代产业学院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2023年3月,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2023年5月,以宿迁学院京东现代产业学院为基础,联合京东集团、多行业协会及高校的成立京东产业学院联盟,发布由中国电子商会、京东、宿迁学院等共同制定的京东产业学院建设质量标准,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二、强化培训,教师科教融合能力不断提升

   科教融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始终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实现高校教师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融合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通过超星的“名师大讲堂”“单科进修”“双创导师培训”等进行交叉学科的知识培训,引导教师将科研项目案例反哺教学、科研发现融入讲坛、科研项目转化双创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科教融合能力,取得较好成效。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培训会40余场;教师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双创项目和毕业设计课题近200项,编写用于教学的科研反哺案例集69个;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成效显著。

   2.采取“校本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支持教师参加创业咨询师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双创”导师团队;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和双创导师聘任工作,首批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192人,聘任双创导师95人。  

  三、产教融合,构建了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的有效手段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企业行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

   1.深度融合产业行业,打造一批重点学科和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以及先进制造、生态环保等产业发展的学科,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探索,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两个专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2.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打造一批校企合作课程教材

   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启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项目,将产学研活动与产教融合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及时补充到课程和教材中,丰富教材内容,更新课程知识。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使企业参与到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等,将行业、企业标准融入教材内容。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主线,校企共同确定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项目研究期间,共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63门,其中《CAD(UG)》《进出口业务(英)》《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立项建设《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等12部校企合作教材,《从0到1的突破——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等4部教材获批省级重点教材立项。

四、多措并举,构建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为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多措并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开设创新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理论、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加大校院两级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为全面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保障。通过成立各类科协、创客工作室、双创小微组织等学生双创载体;建设双创街区,遴选优秀学生双创团队入驻;获批省级重点产教融合基地1个;建设“一平三端”信息化平台(超星)和智慧教室,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大学生双创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和强化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培育重点赛事,打造优势赛事、品牌赛事,完善校内外两级学科竞赛机制,不断提高竞赛成绩。

   4.构建系统化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学生交叉融合组队组团,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双创中。

   5.积极推进科教融汇。强化“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通过带产品进教室、插入PPT讲解、小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改革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并通过智慧教室更好地得以展示,加强互动,加深对书本外最新内容的理解;通过科研融入讲坛、科研指导双创、科研场所向学生开放等方式,促进学生双创意识和综合素质提升。

   6.促进师生交流学术思想。健全校、院二级学术报告制度,举办“大国工匠讲坛”、“双创大讲堂”、“菱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定期融入科技工作者的讲座,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挖掘学生学术潜力。

   通过上述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23年我校学子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捧得省赛“优胜杯”“特等奖”。2023年3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新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我校位列第299位,较上一年度提升281位,创历史最好成绩,首次进入全国前300强。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