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思政内涵及教学策略研究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包懿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思政内涵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WJYB010),课题组主要成员:万石建、陈晓丹、黄鹂、谢琼、何琳、王涵、张瀚雪。
在我国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已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中心议题。本课题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英语专业听力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发掘该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策略。使英语听力课程与思政教育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一、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英语专业的听力课程是一门传统基础课程,听力教材的内容采用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包括讲课、访谈、播客、课堂讨论和Ted演讲等西方国家的媒体语料。英专学生在听力课程中接触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在了解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中西方的差异,受到文化冲击和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中西方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甚至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坚定人生信念,正是该课程思政内涵的体现,也与立德树人这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英语专业的听力课程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这个阶段是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大学生出于个人发展和个性追求的探索期,表现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因此,老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把立德树人的理念扎根于每位大学生的心中,帮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1.研究设计。研究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题实施的基础。将育人目标从国家层面、学科层面、课程层面和单元层面进行分解,由此设计出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基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比如练习长篇幅短文、讲座、报告,提高学生抓住大意、听取细节的能力;通过语境真实、内容广泛的听力训练促使学生听懂英语国家正常速广播节目的内容;能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能用英语作简要笔记;能基本听懂难度适中的电影和电视片段等。第二,在英语听力技能提高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帮助熟悉常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背景知识,拓展英语文化知识储备,开阔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培养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的重点在于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提取视听材料中的人文精神,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正确识辨中西文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考试分数为单一的标准,而课程思政的评价系统应该从单一向多维度延伸,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要能体现学生的思政素养。因此,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有效评估课程思政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2.实施环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设计后,就进入到具体的实施环节,也就是分析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因此,具体的实施过程第一步就是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人文内涵和思政元素。教学内容分为教学材料和练习活动两部分。首先从教学材料入手,梳理每个单元的主题,也就是单元育人目标。通过听力练习引导同学们把握听力材料所传达出的理念,也就是从本单元所挖掘出的思政元素和人文内涵,并与当代大学生的现状相结合,引导学生们关注相应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第二点,将听力练习中所提到的国外的做法和理念进行拓展,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辨,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挖掘每个单元的思政元素和人文内涵,结合知识点的讲授,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同学们从英语专业知识技能上得到提升,也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给与同学们正确的引导。
以上是根据教学材料的设计,接下来设计相应的练习活动,多样化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课题把教材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梳理过后,将所有单元根据主题内容分成几大板块,根据这些大类话题结合时事热点请同学们做相关的话题演示,请同学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集思广益,跟全班分享思想成果。这样的形式不仅能够促进同学的批判思维,也能增进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与此同时,本课题结合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特点,新增了英语新闻播报环节。为了提高同学们听懂英语新闻的技能,培养坚持听新闻的习惯,英语新闻播报环节要求同学们结合每一周的时事新闻和所学单元的主题选择一条热点新闻进行播报。以这种播报英语新闻的方式,促使同学们在学习英语之余紧跟时事,积极思考,在英语知识、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上得到全面地提升。
3.效果评估。课程实施阶段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效果评估。
对该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测评,其中教学效果包括听力技能是否得到提高和课程思政的效果两个方面。88. 9%的学生认为一学期的听力课程对于听力能力的帮助很大,特别是从备考专四的角度来看;51.9%和55.6%的同学认为词汇知识和文化知识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此外,所有的学生都在问卷调查中表示感受到了除了学习能力之外其它方面的引导,44.44%的同学选择了“关注身体健康”;51.85%的同学选择了“关注心理健康”;81.5%的同学更加“关注时事热点”,这与课堂教学中补充的英语新闻播报环节密切相关;还有77.8%的同学选择了“关注行为习惯养成”。92.6%的同学认为这些引导对于大学生三观塑造有帮助,证明研究设计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明显有效的。另外,问卷调查也涉及了对课堂中学生参与环节的考查。练习活动设计中根据三大板块的主题而布置的话题演示活动,有96.3%的同学表示能感受到老师在心理健康等方面正确的引导。关于本学期补充的英语新闻播报环节,100%的同学选择了喜欢这个环节。“你在课上分享news,会考虑哪类题材?”88.9%的同学选择了时政新闻,59.3%的同学选择了环境保护,还有22.2%的同学选择了体育竞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同学们不同的关注点和喜好,对教师以后的授课工作也具有参考意义。77.8%的同学在播报新闻中会分享自己的看法,在这些同学当中,85.2%的同学想表达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63%的同学想表达文明和谐的理念,81.5%的同学想表达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这些同学们反馈的内容对于后续的课程设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部署,强调“课程思政”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本课程的改革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和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知识点的讲授,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对教师来说,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