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孙亚冲/俞慧中 主持完成了2022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语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课题“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WYYB018),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庆、姚亮、谢海玲。
本课题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为例,开展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既学到英语的专业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现已按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特点及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匮乏,影响正常的听、说、读、写、译等课堂活动。语法基础薄弱,尤其对于较长和比较复杂的句子无法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翻译;英语基础差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学生不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对英语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其次,学生学习方法欠缺。英语基础薄弱固然是艺术类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之一,但缺乏适当的学习方法也是导致他们学习主动性差的重要因素。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难调动,学习热情和潜力也难于激发。
再者,学生思维习惯独特,艺术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都很强。艺术类学生思维较别的专业的学生更为活跃,喜欢并善于表现自我 ,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如上所述的特点造成了艺术类学生喜欢轻松、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多下功夫,采用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必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最后,学生接触网络比较多,而网络上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有时增加难辨,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容易受到不良的信息影响。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则可以较好地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教学的对策探究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发出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好奇感,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艺术生来讲,教师可以将其专业内容和英语教学相结合,创设一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如可以邀请艺术专业的同学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专业、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艺术大师,或用英语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减少或消除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抵触、排斥情绪;教师甚至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计划安排,用英文开设一节或两节相关的艺术赏析课程,如“The Water-Lily Pond by Claude Monet”、“Sunflowers by Vincent van Gogh”等,围绕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展开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英文去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增加自己专业背景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文词汇、短语及句型的掌握,锻炼了英语阅读及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进行艺术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表达,尝试着用英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有效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提高自身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
第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准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低年级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对学习英语持有消极和被动的态度,在学习观念上缺乏自主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业的发展有合理的规划,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取得成就时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在学生遇到问题难点时,教师要给予耐心帮助和解答。
第三,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一是需优化教材。教师要将英语教材进行优化,精选教材内容,同时针对性搜索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优化,如文字材料、图片、视频,以及MOOC、微课等,并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锻炼学生英语口语和听力等方面技能;二是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要一味的以书本和教师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而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这些教学环节中的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引导和设计作用,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积极性,并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发生,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这是春风化雨、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设计
1.思政元素融入单元听说模块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向学生布置任务向留学生分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学生以四至五人的小组为单位,有序分工拍摄一个英文视频,以一个工艺学生的专业视角讲述并讲好地方非遗文化匠人的故事。课前将视频上传至iSmart平台。
课中为了提高学生英语专业技能和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该模块将对学习任务细化,重组教学素材。
任务一:单元话题导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Q: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following two groups of words? professional & professionalism与craftsman & craftsmanship两组词语的区别,让学生思考问题,引入单元话题,将话题聚焦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上。通过完成教材的Matching和Word Net练习,补充与专业技能和素养相关的英语表达,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课前自学的新单词。并在泛雅学习平台上发布主题讨论,让学生绘制思维图,结合新旧知识,联想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关的单词,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组能想出来的更多。
任务二: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匠人·匠心》双语微纪录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观看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任务三: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匠人身上应具备哪些职业品质。完成教材Text B Observing One’s Duty at Work的听力,设置问题Q1:What is craftsmanship? Q2:What ethics do you think craftsman should have?引导学生来讨论什么是工匠精神,匠人身上具备哪些职业品质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英文短语进行翻译训练,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思政元素融入单元阅读模块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生在iSmart平台上自学本模块职业精神相关单词并在平台完成词汇测试。
课中布置任务一:作品分享。工艺美术学院将在下月开展“青春非遗古而今”展示分享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工艺作品带到课堂上,并在课上用英语向同学分享展示,讲述自己 在工艺制作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感想。
任务二:阅读并理解文章。学生泛读文章Text A,完成课后阅读理解和翻译练习,并拍照上传至iSmart平台上。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后,讲解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巩固课前单词学习,确保学生正确掌握文章结构。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精读,讲解重要语法、句型等知识,总结议论文体表述的整体结构。引导让学生寻找文章中表述观点的句子,教师总结表达观点的常用句型。表述观点:It is a fact that.../They think that.../In fact,the two could be inclusive...等
任务三:话题辩论:辩证思考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否相悖。为了提高故事深度,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本模块结合Text A内容进行话题辩论,学生分成正反方,正方认为将创新融入传统值得钦佩,反方认为非遗技艺传承和创新两者相悖。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非遗技艺传承和创新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课后:学生通过阅读对话The Unique Design of Olympic Mascots,总结冰墩墩和雪融融吉祥物设计上的传承与创新元素,并且以访谈(interview)的形式进行对话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思政元素融入单元写作模块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学生根据所学完成教材预习部分的翻译练习,并将答案拍照上传至iSmart平台。
课中发布任务一:提炼人物故事要素。以两篇单元文章作为小组讨论的范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提炼出人物故事写作的几个关键要素,学生小组讨论问题Q1: Who do you want to introduce? Q2: What ar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is story?
任务二:师生合作评价。评价分为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长10分钟左右的口头陈述前面的两个问题,教师和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包含语音、语调、语法、逻辑思维、以及思政教育等内容。书面评价为老师对每组陈述进行评价,老师生成书面评价以后,反馈给学生,学生继续修改,再一次提交到iSmart平台,教师给出终结性评价。
学生完成课堂任务以后,教师引用习主席的名言再次点出本单元的主旨,“只要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实现闪光的人生。”,我们要向优秀的匠人们学习,精益求精,同时我们也要在传统中寻求创新,服务社会,实现中国梦。
课后学生将自己的文稿提交给机器自动评分和点评,教师有计划地抽查部分批改结果。结合教师提供的视频素材,学生深入思考作为未来的工艺从业者,如何更好的传承并发扬中国非遗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将中国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