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江苏大学 薛宏丽、吕翔 主持完成了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JDKT045),课题组主要成员:马鹏飞、常志斌、殷涛、李伟、秦犹、房卓娅、童珊珊、周航。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强化项目实践,“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注重劳动价值体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需求,选择和确定劳动项目”。课题组紧扣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涵和课程性质,以项目化方式组织实施高校劳动教育,打造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探索形成了“线上理论学习+线下选修实践项目”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项目化特色教学模式。课题组建成了《劳动教育与实践》在线开放课程,编写出版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1部,建成108项劳动实践项目,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10项,其中3项特等奖,一等奖5项。
一、研制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
严格对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相应课程的学分、学时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必修和选修方式,突出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渗透性、课程目标的导向性,课题组构建了“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劳动实践”的互动互补互融的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其中,8学时的线上劳动教育理论部分,讲授劳动意识、劳模精神、耕读劳动、劳动安全等知识,24学时的线下劳动实践部分,以项目化方式组织实施,目前共建成108项劳动实践项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劳动实践项目。线上线下的各类劳动教育资源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既满足了理论与实践的协同需求,又兼顾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有助于将高校劳动教育具体落地、做实见效。
二、制定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设置原则
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是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和综合能力发展需求,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以项目化方式设计,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的课程设计。为确保项目的内涵质量和实施规范,项目设置应注重正确导向、遵循教育规律,避免缺乏创新、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等不良影响。
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设置遵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技能与创新相结合、劳动与能力相结合”四个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挖掘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优势,做到选题恰当、内容充实、科学利用校内外资源、合理安排教学。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文化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而现代工艺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两者的融合,既是对文化的延续,更是对工艺的发展与呈现。以劳动实践项目《手工篆刻设计与激光制作》为例,手工篆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将传统手工篆刻艺术与现代激光先进制造方法相融合,创新性地使用激光精密雕刻切割工艺完成篆刻作品,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劳动热情。
“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劳动实践项目《中草药栽培及产品制作》为例,学生不仅要完成药用植物的育苗、栽培、养护等劳动,还要探寻栽培中的问题;调研自己家乡地理条件所拥有的独特中草药资源;思考应如何对标本进行制备和分类展示;讨论对于在产品外包装注入哪些特色文化元素。既让学生出力流汗,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收获真知、掌握技能、推崇创新。
“技能与创新相结合”,技能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新是技能的创造性应用。以劳动实践项目《智能循迹小车创新设计与实践》为例,通过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参加与项目内容相关的各类竞赛,利用现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案,进而完成学生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到解决问题的跨越,提升理论分析能力,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吃苦耐劳精神,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与能力相结合”,中小学在劳动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夯实学生职业共通能力的培养,而大学则是需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专业能力,劳动教育在内容设计上要主动与专业学习有效对接,充分融合。以劳动实践项目《汽车底盘与发动机拆装实践训练》为例,该项目主要面向汽车相关专业学生,通过安全教育、工具使用教学、虚拟仿真演练、动手拆装实践、零件绘图设计,现场管理,研讨总结等环节的劳动实践,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劳动岗位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三、建立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准入标准
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胜任劳动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和意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课题组制定了以下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的准入标准。
1.强化身体力行,锤炼意志品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行动任务,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2.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产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3.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将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4.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通过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5.强化规范意识,注重安全防护。从最基本的操作学起,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主观随意,通过示范与练习,让学生会劳动。强化安全意识,让学生在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操作中都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确保人身设备安全。
6.体验劳动价值,发挥榜样激励。围绕劳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完成真实、综合任务,经历完整劳动过程,感受劳动价值。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指导学生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为榜样,向学校先进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学习看齐,激发劳动热情,践行劳动者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
四、构建劳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着眼点在学生的变化。其一是学生所持的劳动价值观的变化。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后,是否真正意识到了劳动的价值,是否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态度;其二是学生劳动素养的变化。学生在接受了劳动教育后,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劳动知识、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否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的潜力、学生是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课题组从“树立劳动价值观、培育劳动品德、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四个维度建立劳动教育项目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树立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评价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即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二是关注学生对于劳动类型的界定,劳动应是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同时还包括创造性劳动和重复劳动;三是关注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是否真正热爱劳动,而不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
2.培育劳动品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及劳动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学生出现了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倾向。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评价学生的劳动品德,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否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自觉地将劳动价值观念转化为自我意识;二是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能否自觉树立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观念,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三是关注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立志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展现担当奉献的良好品质。
3.掌握劳动技能
对于劳动知识技能的评价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对劳动理论知识的认识度,即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新时代劳动的本质;二是关注学生对于劳动技能的运用度,即学生能否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形态的丰富性,能否在劳动实践中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劳动经验,再将劳动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劳动能力,真正把劳动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4.培养劳动习惯
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一是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即学生能否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与良好的劳动习惯;二是关注学生的生产劳动能力和服务性劳动意识,即能否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养成安全规范、坚持不懈、注重效率的良好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