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苏州城市学院彭芳、雷鸣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基础课课程群”专项课题“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JDKT106),课题组主要成员:吕清松、胡荣、王旭、苏梓豪、谈一真、戴佳洪、蒋常炯、王晓莉、沈桓羽、吴颖、李成金。
坚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劳动问题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改革方向与实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问题的重要论述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贴近客观实际,是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精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切实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以专门人才聚集地的高校为出发点探讨劳动教育意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劳动教育实现模式,深化了高校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完善了高校教育理论;本课题研究加强了劳动教育在高校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开展,使大学生在专业化、创造性劳动中陶冶高尚情操、树立劳动的文化自觉、铸就自强不息的意志,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培养工匠精神,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本身是一种劳动活动,是开展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渠道。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孕育的劳动思想和劳动精神。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劳动教育,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构建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获得成长,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形成了一种可推广的劳动教育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模式,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促进劳动教育体系改革;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及专业服务中,充分利用专业教育丰富的师资,实现劳动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内容创新化、知识体系化。形成一种可操作的、融入劳动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劳动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技能型劳动课程和工程劳动案例集,打造融入新时代劳动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及专业服务中,实现劳动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内容创新化、知识体系化。提升自身劳动素养,锻炼及增强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掘实施劳动教育的劳动场所、工具设备,建设高质量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都是高校展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大学生在专业化、创造性劳动中陶冶高尚情操、树立劳动的文化自觉、铸就自强不息的意志,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中,在专业教育中赋予劳动教育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都是高校展开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四条形式和途径。
专业教育中的专业实践作为一种典型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渠道,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和创新精神是专业实践的应有之意。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各种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亲自体验与验证,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活动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
专业服务主要是指有专业技能的服务,相对于其他劳动来说,专业服务性劳动更能发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优势和专业优势。将高校或社区服务与课程学习内容相结合,以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高校可开展的专业服务有师生服务、小家电维修、实验设备维护保养、科普、青少年辅导教学、法律援助、义诊等。
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及专业服务中,对专业劳动技能进行梳理、提炼、分类、分层。面向试点专业,整理出初级、中级、高级技能库。以专业劳动技能层级安排培养流程(遴选试点专业,如电气、机械、测控等专业)。面向试点专业,建设高质量的技能型劳动课程和工程劳动案例集,以专业劳动技能层级安排培养流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组织学生总结反思,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效明确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基于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学习要求及评价方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劳动任务,体验完整的劳动过程。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反思,分享劳动体验和收获,提交课程反思总结报告。在教学过程中以劳动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运用手、脑、劳动工具与真实世界相连结,并通过反思,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效。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劳动”过程向“劳动教育”过程的转化,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入,以及劳动教育与专业服务的渗透。
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其纳入到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总体计划之中,制定劳动课程计划、劳动课程标准和劳动课程方案。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学分以及课程学时要求,并且根据各个专业特点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实践过程体验,规范课程考核,推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及组织落实。
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所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上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真正实现“课程劳动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加强对学生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科学态度、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专业实践教育主要与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劳动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水平,真正投身创造性劳动实践,以此夯实未来创新创业的基础。
将劳动情怀深厚写入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发挥“劳动模范在校园大国工匠在身边”的独有优势,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人脑人心,探索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相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劳动教育格局。
本项目课题研究期间,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探索,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二等奖,主编教材2本,获得教学成果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实践,近两年共获得江苏省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5项,省级三等奖3项,校级二等奖2项,国家级奖1项。指导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指导苏州城市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5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8项,课题研究取得良好的成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