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四新”背景下高校博雅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作者:王丽萍/刘齐发布:2023-06-21 10:33分享:
一、本课题主要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如下:对博雅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度挖掘,对国内外博雅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对博雅教育课程的实施开展了调研和梳理;对“四新”建设提出的背景、理念及实践举措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解构、抽象、总括“四新”背景下一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核心指标,对一流人才精准画像,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依照认证理念,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以此来建构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的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博雅教育课程模块的重构,并提出课程实施的条件保障和实践路径。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1.本课题对博雅教育的内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梳理了博雅教育的缘起,国际高等教育对博雅教育的界定以及我国学者达成的博雅教育共识,得出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等同,其目标是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力图弥补学科分割导致的教育缺陷,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具备融会贯通的认知能力。
    2.本课题对博雅教育进行了研究综述。对博雅教育的定义、目标、在高校发展的历程、特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博雅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是对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的教育,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博雅教育也是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过程,不同的高校在落实过程中,都在不断维新,改革模式。博雅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动,它常常以一组活动的课程呈现其形态,从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能够洞察不同高校对博雅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博雅教育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外来品,这种外来品的价值不亚于柏林大学对高校功能的重新定义。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和遗憾,但是在公共必修课程中设置的一组博雅教育课程,并不能真正实现博雅教育的目标,因此存在的问题是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散装的选修课,导致学生也无法理解和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机会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这是在“四新”背景下,重提博雅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3.本课题对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回顾,反思问题,总结了课程目标与博雅教育理念相左的问题,课程领域分布步均衡的问题,教学效果验证尚不充分的问题。并聚焦“四新”背景,开展博雅教育课程体系的迭代和优化。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和资源扩充,设置核心必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两个模块,关注教育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习支持体系的推进,提升教学质量。在具体改革实践上,课程建设立项,立项建设了校级精品博雅课程;制度先行,起草《南京师范大学博雅教育课程建设方案》,以“名师引领,启智润心;学科史论,以史鉴今;经典阅读,传承文化;通识写作,磨炼思维”为实践举措,配合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开展博雅教育课程建设。
    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2022年第6期中国大学教学杂志上发表《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标注本课题)基于课题研究,申报并获批了以下相关教改项目:①“国内外高校新文科教育改革的比较与分析”(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改研究课题“新文科”专项,2023年结项优秀)②“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2022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立项研究课题 重点项目)在实际推广价值应用方面,在苏州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高校前来调研中,向高校介绍了本研究和实践的相关内容,他们均表示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和推广价值。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