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安管理学专业课程群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江苏警官学院 梁慧稳 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江苏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专项课题“基于公安管理学专业课程群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课题编号:2020WYKT095),课题组主要成员:张秀萍、郭姗姗、杜洪晴、邓瑶、陆新生、张颖。
本研究成果精粹主要介绍标注项目的3篇论文。
1.论文《构建共生学习圈为教学场域的教学创新实践——以“公安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精粹
(1)成果简介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衍生发展形成的教育教学生态圈,已然颠覆性地改变着传统以课堂为主场域、教师为知识传播主体的教育教学生态。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让慕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复合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网播课堂等花样百出。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大过内涵,真正的教学之根本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因此,有必要从教育教学形式的变革发展中重构教学实践。“构建共生学习圈为教学场域的教学创新实践”正是遵循教育教学之根本(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又多方兼容创新之法而探索出的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模式。并在《公安管理学》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多个“群”交叉融合形成共生学习圈,教师角色由主导转变为引导,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进程中,引导并促进学生主体之间加强学习交互,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共享学习习得。实践证明,课前分组分群互助学习、课堂以问题引导和组间抗辩方式的教学实践,确能带来“共生学习效应”。
(2)成果基本观点
第一,共生学习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习得利益共享为目的,以互联网自媒体社交群(虚拟环境)和面对面小组(现实环境)为形式,以课程教学为载体构建而成,具有较强的内生活力和自成长性。按照“圈”内涵构建多元复合教育教学资源场域和复合群体的“共生学习”群落,让“师-生“共同学习体在教学资源场域中实现”虚拟-现实“的交互学习行为。”圈“内涵构建复合群体学习群落最好地诠释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促进生-生、师-生有交流互动的更多机会与选择,也更能体现”触屏一代“学习者的习惯学习方式。据此,围绕课程,教师的角色较传统有所拓展,学习资源的搜集和组织者、学习服务者、共生学习群内或群间的沟通和协调者、学习进程的组织和监督者、学情搜集和分析者、学习顾问等等。”构建“形成的学习群体,如课程交流微信群、QQ群、基于特定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超星学习平台、学银在线、智慧树、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等)建立的课程班级群、慕课堂以及智慧教室智慧研讨班级群等,学习群的学习互动关系将通过内生活力得以维持、促进,从而达到有效的共生学习效应。
第二,教师以多重角色代入课程全周期教学,力求在学生群体中促生“鲶鱼效应“,也就是”共生效应“。以《公安管理学》课程为例,教师全面借助上述信息技术或软件、系统平台搭建了多个学习圈,并将之简化为“一中心+一任务+多学习圈”的教学场域。多个学习圈围绕一个中心(学生为中心)和一个任务(公安管理学课程学习)按照方便、高效和技术环境特点开展差异化的学习交互活动,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多重身份或角色参与其中,如一般性、随机性教学通知发布、沟通反馈、知悉性答疑,以班级QQ群、微信群为学习共生圈,资源分享、作业提交与批阅等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学院大数据教学资源平台等为学习共生圈,小组课前学习交流讨论、课中学习交流讨论等,以小组建立的微信群或QQ群为学习共生圈等,课堂讲授、提问、案例解析等以班级为共生学习圈。
第三,课堂教学组织突出学生中心性并以不同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一是以问题导向、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深度学习;二是以小组抗辩、生-生互动的激发式深度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前和课中的参与度较传统模式或简单的线上直播模式更高,学习获得感更强,形成学习“共生效应”。实施小组抗辩式学习,课前最直接的形式是组内互助式学习,为在课堂上呈现组内学习的成效,组内成员积极配合,全面深入参与学习,充分激发生-生互动学习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共生效应”。
第四,揭示基于共生学习圈为场域的教学实践特点。其一,该教学实践形式充分体现“互联网+”的教育生态形式;其二,该教学实践形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三,该教学实践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师生互而不动的教学问题。以上特点均是通过在《公安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比分析得出,具有现实的依据和可评估的成效为佐证。
2.论文《“角色代入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以<公安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精粹
(1)成果简介
角色带入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为学生明确公安组织职位角色,课堂上以问题导向展开教学内容,针对引入的问题,学生站在预设的组织职位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分享并深化理解课程内容的一种教学实施方式。
(2)成果基本观点
第一,角色代入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式教学理念符合公安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系列课程群实施要求,可充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总结三个环节。①课前准备需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明确角色及分工;二是设计问题。②课上实施环节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理论讲授并引入问题;第二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分享讨论结果;第三步,教师点评并进行知识的拓展讲授。课堂实施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学习的挑战度。③课后总结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继续课堂教学内容,继续深化学习;另一个层次是对课堂学习整体情况的总结、分析、提出改进之对策,下一次上课时用3-5分钟进行汇报分享。
第二,角色代入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式教学的实践成效较好,至少具有两个方面优势。一是该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教师“一言堂”教学问题;二是该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师生互而不动的教学问题。角色代入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式教学充分呈现出师生频繁互动、有效互动、深度互动性,一改传统死气沉沉、互而不动的课堂景象。
第三,角色代入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式教学的推广价值。在《公安管理学》课程教学实施中探索出的该教学模式,可拓展到公安管理学专业其他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如在《公安决策学》《公安秘书学》《警察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加以推广实施,课堂的互动效果、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均较以往的模式更有效。实事上,只要课程带有应用性,均可采取这种教学模式。
3.论文《警务硕士教育中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精粹
(1)成果简介
警务硕士教育中实践教学呈现多样态无模式的现状,为适应数字化 条件下符合警务硕士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的实践教学,本论文提出构建线上线下与校内校外双渠道并行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总体框架是以学校场域为接入“点”,将网络平台、实践工作平台与学习行动相映射,促进“师生交互”并突出学生中心性理念。该模式的活动程序从制定实践教学模式方案、规范实践教学模式流程、定制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实施策略方面加以明确。
(2)成果基本观点
第一,构建线上线下与校内校外双渠道并行实践教学模式总体框架。该模式框架是以学校场域为接入“点”,将网络平台、实践工作平台学生的工作与学习行动映射汇入,最根本的是通过“师生交互”并突出学生中心性。首先,实践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基于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其次,实践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动精神。再次,实践教学内核突出政治性与法治性。最后,实践教学形式突出多样性与灵活性。
第二,线上线下与校内校外双渠道并行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整合的综合系统,是贯穿于警务硕士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一套体系,也包括这一套体系的实施及效果评估等。因此,该模式的活动程序包括制定实践教学模式方案、规范实践教学模式流程、定制个性化的实践教学实施策略三个环节。
第三,线上线下与校内校外双渠道并行实践教学模式是适应数字化条件下警务硕士人才培养要求而构建的,该模式以充分体现警务硕士尤其是专业警务硕士人才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警务工作平台和工作实践条件,突出全过程、全方位、多领域的实践教学在线上、线下交互实现的过程。是“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网上网下全时空、虚拟与现实相映射搭建起来的实践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