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共轭驱动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潘冬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共轭驱动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95),课题组主要成员:张秀萍、郭姗姗、杜洪晴、邓瑶、陆新生、张颖。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英语专业的内在属性。英语专业课程既要注重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也要强化其专业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有助于学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发展、培育和提升,理解并践行中外优秀的价值理念,成为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育是共生关系,两者处于共轭状态时,实现知识输入平衡,培养目标更容易达成;共轭的本质是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把握外语课堂学习规律,建构学习过程与结果统一的课堂
(一)外语课堂学习过程模型
注意(attention)是构建外语课堂学习过程模型的基础。在外语课堂语境下,注意外语新知识是外语学习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输入过程中,注意资源的分配还会受到加工深度、认知定位以及意识层级等变量的影响和制约。外语学习过程包括输入加工、吸收加工和知识加工三个加工阶段,以及吸收、内部系统和产出三个结果阶段,即输入(结果)>输入加工(过程)>吸收(结果)>吸收加工(过程)>内部系统(结果/知识)>知识加工(过程)>输出(结果)。输入是学习的外部因素,是输入加工(阶段一)的客观条件,经过认知加工后的部分输入被学习者吸收(阶段二),经过吸收加工(阶段三),部分吸收转化为学习者的外语内部知识系统(阶段四),再经过知识加工(阶段五)形成外语产出(阶段六),部分产出在隐性或显性反馈后,经过学习者认知调控,重新作为输入进入学习过程。所以,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学习者不断加工和产出的环形过程。
(二)建构学习过程与结果统一的课堂
1.加强显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堂教学语境下的外语学习者主要从事的是显性学习,没有意识等认知变量的参与,学习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习会受到外部因素的操控,但其本质上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2.重视语言输入,促进知识加工。教师可以通过相关问题导入、习题训练和知识回顾等提高学习者意识层级,然后通过相关的听力、阅读或多媒体方法让学习者获得丰富的输入,为输入加工做准备;也可以通过即时口头报告或有声思维等方法增强学习者的加工深度,促进吸收加工和知识加工。
3.整合教学手段,强化知识加工过程。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及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范式。在线下课堂语境下,要保证学习内容输入的最大化,确保学生与外语语言的充分交互;线上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求学生用外语理解、操控和产出,通过即时反馈和提示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加工。
二、打造融入思政元素的混合式“金课”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德”与“才”,以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能动性,视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
(二)英语专业“金课”建设的标准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高等院校要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因此,英语专业要落实“两性一度”课程建设标准,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语人才提供课程保障。
1.高阶性。“金课”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一体。不同的课程各有侧重,但都要体现“知识为基、能力本位、素质优先”的教育理念。英语专业“金课”的思政元素要融入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的全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因子。
2.创新性。“金课”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学习结果3个方面,即“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教学形式的现代性和互动性以及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和专业发展动态,确保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与时俱进,处于学科前沿。
3.挑战度。“金课”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业挑战度的提升、课程难度的增加以及课程深度的拓展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要深度切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内容要基于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业水平,既要有广度、深度和高度,又要有温度;善于运用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三)英语专业“金课”的实践路径——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是对传统教学范式的重构,“能有机融合‘精讲’和‘多练’,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思政内容的设计,要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符合“混合式”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能割裂思政内容和专业教学,教师要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把思政内容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不断增强学生“陌生化”体验过程中,使思政内容从“前景化”走向“背景化”,最终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实现无意识加工与输出。
混合式教学就是把课程教学的相关要素融入线上、线下以及学习过程评估之中,实现知识输入、加工、内化和输出。我们以“汉英翻译”为例,设计混合式教学,把课程思政寓于专业教学之中,实现思政教育和翻译教学同向同行。
1.线上资源。教学视频采取主题化设计,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翻译难点、翻译方法、长句分译、词类转换、文化词翻译、翻译风格、修辞格翻译、翻译项目管理、翻译研究方法论和文献检索”等,翻译讲解和练习的材料可以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语言与文化和地方特色翻译材料等涉及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国家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内容,把思政内容以专业学习的方式呈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线下教学。线下教学可以采用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或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抽取相关段落分配给学生分析、讨论、翻译,以翻译工作坊的形式协同完成翻译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发现中国特色词汇以及政论文的汉英翻译规律,还可以透过语言表达,发现语言折射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同时,小组讨论有助于推动知识的加工与内化,小组协作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翻译工作坊可以主题化设计,比如翻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外交政策等相关专题的文章或讲话等,在翻译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穿插思政内容,实现学生思政教育与翻译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
3.形成性评价。过程评估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一环。形成性评价考查各个课程教学环节学生的业绩表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对学生的产出进行客观考核与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能有效判定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课程考核中,以学生线上和线下表现为考核标准,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为主要方式,以线上自主学习、讨论、任务完成情况、学习效果以及线下课堂参与度、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翻译练习和课程测试成绩等为主要参数,建立教学档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有效反馈,固化学习成果。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英语视听说为例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各类教育目标归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和认知过程两维框架。其中,知识维度包含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和元认知四类知识,而认知过程维度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
(二)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导下,选取《英语听力入门3000(3)》第三单元“经济发展”一课,结合思政育人的主旨,分层次细化教学目标,具体如下表:
1.课前(语言输入——识记、理解)
要求学生对照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单,提前观看中国大学MOOC及超星平台上有关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微课、课件等课程资源,记录学习笔记,了解相关的概念,学习知识点预习环节中的课程思政内容:识记与全球化、“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相关的词汇、短语和经济术语(事实性知识);理解全球化的定义(概念性知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演变和时间脉络(程序性知识),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联系与区别(元认知知识)。
2.课堂问题导入(思辨思维——应用、分析)
在课堂导入环节,需设置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家经济动态:分析——阐释经济在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梳理我国近期的经济发展趋势,思考“一带一路”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概念性知识);运用——思考“一带一路”与全球化的关系,概述“一带一路”框架思路(程序性知识),思考英专生如何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元认知知识)。
3.课堂听力练习(语言输入——理解、应用、分析)
在课堂听力训练环节中,引入相关的对话、短文、新闻等听力素材,要求学生理解经济危机、电视会议、股票市场、经济术语等概念,完成单选、判断、填空、回答问题等练习,锻炼学生记笔记、口头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讨论、回答问题的能力:运用——完成有关经济行话和“一带一路”的听力单选和判断题(事实性知识),概括扶贫攻坚战略实施框架与过程(程序性知识);分析——思考哪些场合要使用经济行话以及其利弊(概念性知识),是否赞成使用经济行话(元认知知识)。
4.课堂小组讨论(语言输出——评价、创造)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汇报、新闻播报、辩论、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实现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协同发展:评价——经济新闻播报与评述(事实性知识),思考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价值及现实意义(概念性知识),评价“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应(程序性知识),与同伴比较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元认知知识);创造——辩论:全球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概念性知识),绘制“一带一路”的思维导图(程序性知识),演讲:我与“一带一路”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元认知知识)。
5.课后评价与反馈
教师应根据平台数据、课堂表现、教学日志、学生学习笔记、作业和测验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政学习效果,对思政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动态地完善、修改教学设计。
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将思政教育作为英语视听说课程教育的一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可以将思政目标与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为课程思政基本思路的梳理提供有力支撑,丰富了学生德育评价内容,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英语专业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其学科逻辑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英语及了解英语国家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更易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服从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国际化视野积极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