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化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泰州学院 胡吉星 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高校数字化课程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151),课题组主要成员:白晶玉、戴舒芩、封兰、殷凯彬、沈巧明、沈洁。
一、课程资源建设目标设计
课程资源建设是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第一步。资源建设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质量。课程资源库的前提建设应加强对课程学习目标的研究,根据学习目标调整课程资源的安排。学习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应用目标、提高目标等。基本目标是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讲授, 根据基本目标的要求,课程资源须包括知识点的讲授与PPT的呈现,还包括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验、试卷等资源及相关的拓展资料。应用目标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应用目标强调知识的实践性,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应用目标的要求,课程资源须包括有关竞赛、调研、社会热点分析等相关内容。提高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根据提高目标的要求,课程资源中可穿插研究问题,也可链接相关考研网站和研究网站或开辟相关研究论坛,通过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体系建设设计
根据课程特征和课程资源的建设目标,课程资源的体系可分为课程介绍、理论教学、教学实践、研讨区、信息发布和拓展区等六部分。课程介绍部分中包括课程概况、教学安排、课程大纲、试看视频、教材信息等。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教学视频和课件,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讲授,内容丰富详实。教学实践部分是便于学生提交实践作品的区域。研讨区集中了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以及互动问题,学生可在讨论区进行讨论。信息发布部分有推荐文献、考研咨询等版块,推荐文献版面中提供了权威文献和相关的考研网站,学生可在此查询。拓展区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为目的,将提供大量实践案例,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课程学习活动设计
在“互联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数字化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它可将数字化教学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既注重教学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培养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增加一些热点话题的探讨;并对教学内容按照线上线下进行重新安排,将一些基础性知识放在线上;而将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要求高的内容放在线下,做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优势互补。
混合式教学模式往往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可在课前推送测验、阅读题、讨论题、论文撰写等相关学习任务到线上,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和评价,并围绕其集中出现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其次,在课中教学中,教师在分析学生课前学习问题的基础上,设计诸如研究报告展示、小组汇报、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学生演讲、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活动。比如在《文学概论》课程“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一节中,教师就可在课前设计一道演讲题,即“什么样的作家才是优秀作家?”让学生发言讨论并交叉点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又能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高尚情操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再次,在课后环节,教师会在线上布置一些挑战性的内容,学生则通过学习线上内容、上传作业, 并参与线上讨论、互评作业,当然老师也在答疑区与学生互动,这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会根据目标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我们都始终坚持以问题、任务为导向,综合运用情景法、讨论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四、课程学习评价设计
关于课程学习评价,可构建课堂教学考核平台、实践教学考核平台和网络在线考核平台相结合的模式。而网络在线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多样,它包括小组队互评、成员自评和教师评价等。
1.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主讲教师可依据大纲要求,在数字化课程开始前预先布置评分与总分成绩权重,而课程总成绩可分为线上成绩和线下成绩两部分。线上成绩构成则包括签到、视频观看进度、讨论、论文撰写、随堂检测、单元测验以及签到、课堂发言加分、期末考试等诸多形式系统地考查学生,从而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融合在一起。
2.基于学生小组合作深度学习考核评价。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论题,小组成员通过平台自主学习和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项目研究的结果如实验报告、问卷调查、项目调查报告,可由教师进行评价;而每小组的汇报表现,则可由其他小组按照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小组成员的得分,则可依据成员的表现,在不同小组间进行互评。通过考核项目小组完成任务进行评分,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课程资源优化和整理方面,可以精品课程、核心课程、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课程为重点,发挥品牌效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分阶段实施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从而实现各类课程同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