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农业外派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作者:朱禹函 王薇发布:2023-04-11 17:00分享:

南京农业大学朱禹函 王薇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农业外派人才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 2022WJYB021),课题组主要成员:马秀鹏、王菊芳、胡苑艳。

   由于“农业外派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遴选自农业农村部机关司局、直属单位和部分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机构等,所以他们不仅早已接受过高等教育还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多年锻炼,这也决定了他们与高校学子有根本性的区别。无论是心智水平、思考能力还是知识储备、生活阅历等,他们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比如,学员中有部门领导、有在政府部门从事专业口译的资深译员、有在国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而且,培训班学员旨在担任涉农国际组织职员,而非面向所有国际组织,亦非工程类和商务类国际组织。所以,如果简单基于其他高校针对在校学生开设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课程,显然是张冠李戴、不得其法。当然,虽然其他高校已有的课程不能简单照搬,但设置理念却能学习借鉴。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行业特色高校,其国际组织培养课程都强调校内外联通、学习实践相统一。这一原则必须纳入到课程建构的考量中。所以,考虑到培训班的特殊性,基于课程论,本文还提出了下列涉农国际组织人才课程建设原则。

   一是课程目标是培养“知中国、懂专业、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身为我国农业援外储备人才,培训班学员肩负着在国际组织或外派国传递中国农业政策、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和助农减贫的历史经验等多种使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以解决世界问题,所以“知中国”是前提。而且,有学者指出:“从当前我国对外交流面对的困境看,缺少的恰恰是能在外语语境中讲明白中国观点和中国立场的人才,这要求国际化人才必须深植于本土文化之中,讲得清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及其二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党史与国情教育和中国农业政策等课程和专题讲座。然而,“知中国”需要通过“懂专业”来夯实和深化。培训班学员全部来自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绝大多数以农学专业为主且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处理实务,所以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但是,也正是由于长期处于一线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了解和实时更新,所以我们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安排了关于小麦生产、大豆种业资源、食品安全和水稻生产等专题讲座,以使学员们高效掌握专业领域相关信息。“会外语”是对援外储备人才的基本要求。外语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员在国际组织工作的成就感、国外生活的幸福感和出国经历的获得感,所以“会”外语至关重要。但由于学员们早已毕业,疏于使用外语,且在学校习得的外语知识是基础性、大众化的听说读写译,而非专门用途外语,也就造成学员们能进行简单地跨文化交流,却无法流利使用外语进行工作汇报、商务谈判和主题演讲等专业性极强的交流。因此,我们在专门用途外语教学论的指导下,重构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课程。比如,听力材料不是来自于市面上针对大学生、研究生或博士生出版的教材,而是从涉农国际组织工作日常、农业国际论坛圆桌会议、农业领袖的主旨演讲中选材,力图做到情景真实、语言地道和专业对口。

   二是课程内容以“硬”知识输入为主,“软”技能学习为辅的融合原则。根据农业外派人员英语能力的实际水平,设置注重国际化、中国情、复合型和应用性课程体系,从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复合知识、应用技能等方面提升外派人员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具体而言,课程体系分为3大版块,分别以英语、专业和综合技能为核心构建课程群。其中英语核心版块和专业核心版块以其高阶性和挑战度被学员们戏称“硬骨头”,而综合技能版块侧重于疏解学员们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并通过专业教练指导如何高效地强身健体。如此“软硬”兼施,助力学员们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英语核心版块课程素材从学员们将来实际工作场景进行选取和设计,包括模拟联合国、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商务谈判等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各方面,以提升学员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国际组织公文写作等实际运用能力。FAO首位中国籍副总干事何昌垂曾说:“克服语言障碍,提高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有效参与国际组织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无论级别高低,都同样重要。”专业核心课程版块围绕中外农业贸易、世界主要经济体农业政策比较分析、农业概论、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更新学员的专业知识、填补知识盲点。综合技能版块则涉及心理调试、外事礼仪和有氧运动等课程,以帮助学员将来更好地适应国际组织工作。虽然这一版块的课程内容看似“务虚”,实则大为有用。在国际组织这种多国家、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环境,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调适能力和健康身体,则很容易引发身心问题,从而影响工作表现。而国际交流中的礼仪问题看似虽“小”,却不仅能反映出个人的综合素质还有可能影响国家形象。微妙的“位次排序”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发口角、冲突甚至战争。所以,这些“软”技能必须出现在课程体系中。

   三是课程组织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式结构。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杰出人物通过不同形式传递出一条朴素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躬身实践,学员们所谓的听懂了,只能代表老师们说明白,却不能证明学员们真正掌握课程重点。所以,理论课的学习必须融合社会实践,把知识点设计成任务式或项目探究式学习,用实践来深化和反馈理论学习的成果。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学早已突破空间限制,组织形式愈发丰富。这也为培养涉农国际组织人才提供了必要支持。即使我校是农业特色高校,但学校优势学科不一定完全匹配涉农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课程要求,具有涉农国际组织任职经历的专家更是屈指可数,所以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线上授课就十分必要。为此,我们邀请许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机构在职专家,通过线上的形式给学员们进行情景体验式教学。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国内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实践,本文设计了涉农国际组织人才课程体系,其特色在于这是一套为农业方面外派人员量身打造,助其迅速提升国际组织胜任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