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推动大学生体育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作者:严永军发布:2022-12-30 20:53分享:

南京财经大学严永军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推动大学生体育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03),课题组主要成员:白茜、赵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将体育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次强调体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国科学理念的提出,是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思想基础,为大学体育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明确了未来一定时期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近些年,体育强国和体育强校的思想被多所高校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去,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蓬勃开展,有力提升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和世纪疫情的叠加影响,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推动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典型事实

      2019年开展的全国范围内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是以31个省市的1258所学校、374257名学生为样本,覆盖了高等学校和全日制中小学,主要包括了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四个层面的调查内容。
1.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16—18岁、19—22岁两个年龄区间的学生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1.8和0.2个百分点 。从区域归属看,东部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在样本数据中的优良率位居前列。相比2014的统计数据,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现出稳步的动态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政策措施牵引带动,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将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规范化系统化,推进高校体育评价改革,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2.学生的发育指标发展良好向
     反映发育指标的主要有身高、体重和胸围。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6—18岁、19—22岁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与第七次统计数据相比,男生身高分别增加0.95 cm和0.81 cm,体重增加2.52 kg和2.86 kg,胸围增加0.82 cm和1.54 cm;女生身高分别增加0.80 cm和0.62 cm,体重增加1.99 kg和1.67 kg,胸围增加0.95 cm和0.83 cm。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发育水平的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社会和家庭愈来愈对体育的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运动能力等得到了加强。
3.学生的耐力素质全面攀升
     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指标主要是肺活量,肺活量和人体的供氧能力成正比变化。肺活量越大,人的供氧能力就越强。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6—18岁、19—22岁年龄段的肺活量全面攀升,其中与第七次调研数据相比,男生肺活量分别增加161.2 ml和92.3 ml,女生的肺活量分别增加147.0 ml和102.2 ml。近年来,在加强全民健身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高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高校在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都增加了耐力素质的内容,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4.学生的营养状况改善明显营养
     营养不良率是反映学生营养状况的基本指标,2019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相比上次调研结果,16—18岁、19—22岁学生分别下降2.6和2.3个百分点,男女生营养膳食情况持续改善。全国各地各级行政部门都推出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各地各级学校提高供餐质量,注意营养搭配,增加学生用餐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家长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提高健康成长意识。
二、现阶段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遇到的挑战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在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在新时代和健康中国背景下,在顶层设计的视觉下,仍然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差距。
1.体育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理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竞技体育要金牌,学校体育要升学率,群众体育要显成效等因素,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深度和广度不够,高校的课外体育、群众体育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还不够理想;同时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更加的多样,学业、外界的新鲜事物都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自主的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就很少,这可能就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体质健康水平反而下滑的原因。
2.对“健康第一”的理念没有足够重视
    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如课时任务、学生的达标率、学生评教状况、竞赛活动不出事故等基本要求,从而没有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疏忽了对学生的体育爱好以及情怀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一个人的体质水平不能靠单纯的体质健康测试来认定,当然体测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一个人健康与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健康体侧的一些指标,如耐力、柔韧、力量等,很能反映一个人的运动习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3.生活和饮食习惯不健康
      进入大学后,在没有太多的约束力的情况下,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和运动意愿持续下降,甚至有些学生的体质水平、心理水平、生理指标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对部分高校调研发现,大多数的学生的饮食、起居等都不能有良好的习惯,如饮食结构不合理、三餐不规律,熬夜、上课迟到频繁发生,从而导致身体素质下滑。
三、推动大学生体育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高校肩负着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快乐,强身健体、锤炼品质、健全人格。
(一)培养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活动开展
       要牢固树立群众性体育运动的理念,营造重视体育教育的文化氛围。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和体育强国梦紧密相连,未来的世界属于年轻人,正是这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满怀理想,走上社会与未来的世界热情相拥。大学体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体育。党的十九大强调: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发展素质教育。”一是高校要致力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参照和借鉴国际经验,利用国际名校好的措施和和做法,依托体育运动,激发学生的爱校和爱国热忱,增强凝聚力,使得大学生的课外体育、群众性体育、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文化协同发展。二是在高校体育教育当中,既要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又要注意在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各类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团结合作、使得学生的身体、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方面协调发展。这才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推动教师评价考核机制改革,引导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
      优化体育教师工作量评价体系,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只计算课堂工作量,对于教师在课外活动、组织竞赛、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等均未有纳入到教师的工作量范围,通过优化此项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培训教育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使教师更加有效的在教学当中做到尽其所能,特别是在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修炼高超技能起到引领作用,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高度的自信。例如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采用导师制,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竞赛组织等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为他们的成长提高专业的指导,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树立以身垂范的形象,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师身上要体现的淋漓尽致,坚持在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的培养道路上,做一个引路人。进入新时代,体育强国梦要求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更加的与时俱进。
(三)强化体育教育一体化的衔接,推动课程内容创新化发展
      体育课程一体化可以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和规范,教学形式更加聚焦和,大学生更易落实和锻炼。从内涵上说课程一体化既包括纵向一体化又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主要是各个年级之间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估等方面具有衔接性和一致性。横向一体化主要是同年级或同年龄的基于大学生本身的身体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地域实施的相对一致的教学内容,但也要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特征和学校条件,设置可以选择的项目。从外延上课程一体化还包括考核机制的内外一体化,具体来说就是在原有的课内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把课外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利用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形式和线上线下等考核载体,采用以跑步为主、其他类型(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为辅的课外锻炼方式,从而做到知、能、行、健的综合体育素质的提升。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优化体育教育评价方法
       要坚持和强化“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上,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和强身健体为目标,课堂教学和校园体育竞赛用创新思维,形式多样的开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深化体育教学评价改革,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把课堂学习、运动参与、竞赛组织、文化宣传等因素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作为考核重点,使得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加合理、科学。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