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研究

来源:扬州大学作者:王秋林、陶晨发布:2022-12-13 15:10分享:

扬州大学王秋林、陶晨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125),课题组主要成员:翟芳、卜天宇、韩馥檑、王鹏翔、李峥、黄蓓蓓、段瑞瑞、王威 。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是“全民健身”体系中新鲜的“血液”。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的健身热情空前高涨,但依据《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人们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问题,如何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三种俱乐部模式为基本出发点,分析三种不同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影响,探讨最适宜的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俱乐部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突破传统的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等,组合成新的教学班级,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种体育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多数高校所采用,其教学理念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体育需求,并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体现了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帮助辅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的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剖析引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旨在验证三种不同类型的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效果。通过实践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1.高校在培育学生体育素养时应从转变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入手,基于“全人教育”视域着手实施体育教育教学。大学教育是一种自由和人文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全人”。“全人教育”认为教育的过程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学习等机械化学习过程,而是在学习、交往、生活等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全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人格体系。“全人教育”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个体的潜能,来培养完成个体的教育模式,这也是当下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

        2.应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创新,在学习、实践国内外体育课程模式的同时,创造性地探究符合高校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体育传统的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信息化、多元化、数字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而高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对此产生直接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陈旧的教学模式是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建立能够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应重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借助传统体育进校园、兴办体育赛事和体育网络平台建设等,强化体育活动与现代生活方式间的联结,在激发运动动机、优化运动体验、深化体育认知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体育活动对于形成积极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进而养成其终身体育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

        本课题通过对三种不同模式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研究发现:在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中,学生登陆选课系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体育项目、授课教师、上课时间等。在课的前半部分以所选课程的班级为单位上课,在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进入另一个项目的俱乐部进行学习,由后半部分俱乐部班级的老师统计学生人数,进行效果评价和期末考核。然后由于课程场地、环境、设施等条件的改变,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去适应周边环境,因此,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在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中,学生在每周一、三下午进行课外俱乐部学习,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打破班级授课制,每班人数限制在40人左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教师等。然后此类较常规的体育俱乐部模式在授课初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下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减弱,并没有当初刚接触时的积极参与感,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学生登陆选课系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体育项目、任课教师、上课时间等,分为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两个部分,课内分为初、中、高三个小组,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安排不同的学习项目。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内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初、中、高三个小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随后学生可以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由于在课内体育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因此,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更能体会到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体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实施效果相对最好。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体育教师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中授课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而怎样处理此类问题也已成为教师群体所关心的焦点。在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构建以兴趣爱好为引导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同时,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和鼓励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俱乐部管理制度,提升学校体育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