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模式常态化应用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模式常态化应用研究

来源:扬州大学作者:卢雪松、张旭发布:2022-12-13 14:49分享:

扬州大学卢雪松、张旭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模式常态化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06),课题组主要成员:张平、徐晶、贺兴亚、王静、楚红、魏同明 。

        本项目以扬州大学《大学计算机及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实践对象,提出了5个主要目标:①MOOC/SPOC课程资源建设的提升;②线上自主学习质量的保证;③师生互动环节的保障;④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与规范;⑤探索一种能够保持在线教育常态化的教学模式。重点解决MOOC/SPOC课程资源建设的提升和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两大问题,力争做到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与规范化。

                《大学计算机及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是由《大学计算机》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因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的需要合并而成的一门课程。其中《大学计算机》部分理论16学时,《Python语言程序设计》部分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无论疫情态势如何,本课程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大学计算机》部分,主要由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我们基于爱课程平台建设的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计算机》MOOC,线下16学时用于讲授重点、难点内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和答疑解惑。《Python语言程序设计》部分主要采用线下讲授的形式,学生主要通过我们基于扬州大学EOL平台建设的校内SPOC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交作业、交流讨论等。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大学计算机》部分形成了基于产学合作的混合教学模式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思科、华为、霍尼韦尔、电子工业出版社等企业合作,将企业丰富的优质资源有机地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图1 基于产学合作的混合课程教学模式

        本项目立项后,按照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我们对本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形成了如下的课程特点与优势:

1.课程内容体系精炼、能满足地方高校及少学时的教学需要

        课程的内容体系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角度进行顶层设计,糅合重组成计算机应用、数据编码、数据存储、数据组织、数据处理、算法与设计、开发与维护、网络与安全等8个思维模块,每个模块聘请专业团队录制了3个教学视频,对应3个核心知识单元。教学安排16周,每周2学时。能适应地方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学课时偏少的实际情况。

        课程资源分类循序渐进,适合学生按需分类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大部分课程平台资源太过丰富,学生反而不易学习消化的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学有所值。

2.打破常规思维,强化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突破Office操作的固定思维。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实验通常都是围绕Office的Word、Excel和PPT等办公软件的操作展开。尽管Office操作很实用,但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充分调研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跳出Office的框架,设计了文档排版、文件恢复、数据处理、图像处理、文稿演示、思维导图、网络调查等实用性很强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设置,深受学生的欢迎,也获得了各学院专业教师的好评。

        (2)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走出校园,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国内外知名的思科、华为等企业开展合作,将企业丰富的资源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这样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到了国内外企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目前本课程已获得了8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支持。

3.课程平台结构新颖别致、科学合理

        为避免课程平台的组织结构千篇一律,本课程平台的每个章节都设有以下8个栏目:(1)一苇渡江--课前导学;(2)正法眼藏--课程内容的教学视频;(3)华山论剑--话题讨论区;(4)山外有山--课外阅读资料;(5)拈花一笑--用于深入学习和理解的教学视频;(6)牛刀小试--单元测验;(7)闻鸡起舞--课外实验;(8)葵花宝典--计算机操作技巧。该结构形式包容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栏目形式不再拘泥刻板,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探索了一套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评价体系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Howard·Gardner)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并不是仅仅限于像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定义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能力,而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能。他认为,人除了语言修辞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它们是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通过这种观点,我们找到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能的视野和方法。

        本项目的评价模式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分为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学生个人和其他主体等4个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在学习的每个阶段,从多元智能理论的9个智能中优选了语言修辞、数理逻辑、视觉空间、人际交往和内省等5个智能,逐一对学生进行评价。该学习评价体系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各项评价指标在实际操作中采用量化评价。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从多元智能的5个方面,针对学生学习过程所完成的任务,通过与相应的评价指标对比用量表进行量化评价。

 

图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体系

三、探索了一套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过程化管理模式

        1.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要求学生每周提交课堂笔记。通过每周笔记检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督促学生,防止出现平时不过问,到最后问题学生一大堆。记课堂笔记能使学生课堂上全神贯注,同时记课堂笔记还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优秀笔记将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中,供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

        2.重视课后作业。每次课后都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不仅仅提交答案,还要求所有作业批注出解题思路。这样既有效避免了学生抄答案应付作业,又驱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3.重视课外学习和巩固。每周统计并公布学生线上学习时长,了解学生课外学习状态。使学生课外线上学习成为常态,通过线上提供的资料和视频,学生可以在闲时异步个体学习,充分保证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录制了大量视频,包括课堂内容学习视频、作业评讲视频、上机实验内容评讲视频等。提供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脱离老师也能很好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5.重视交流讨论。线上交流有值班教师及时答疑,每个教学班级都建有课程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能随时随地解决,减少学生因为疑难问题而导致学习进度阻滞不前。

        6.重视课程教学过程评价,评价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考勤和期末考试成绩。

四、省一流本科课程

《大学计算机》课程于2021年11月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五、编写出版了一批省、校重点教材,发表教改论文2篇。

        《大学计算机教程》于2020年10月被认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Python程序设计教程》于2021年3月被扬州大学确立为第四批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此外,还编写出版了《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和《Python实验指导与习题》等辅助教材。
        发表教改类论文2篇:
        (1)中国社会科学报,强化微专业建设 打造完整本科教育,2022年3月25日
        (2)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地方综合性大学重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究,2022年6月22日

六、MOOC/SPOC课程建设

        基于爱课程平台建设了中国大学慕课《大学计算机》,该课程已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省在线开放课程。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依托扬州大学EOL教学平台建设了SPOC在线开放课程,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已投入使用2年,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华为ICT学院开放平台的MOOC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同学们可免费注册学习。

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2021年与华为公司合作,“基于《Python编程基础》的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及师资培” 被教育部确立为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175001)。目前该项目已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