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普通高等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来源:淮阴工学院作者:张路遥、王冬发布:2022-12-12 12:57分享:

淮阴工学院张路遥、王冬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普通高等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133),课题组主要成员:程昕、桑海云、刘巍、孙习军、蔡先锋、崔宇飞、朱志宏 。

        目前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文献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体育思政教育的现状,关于体育课程融入思政理念的途径,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中融入思政理念的策略等方面是我们研究的难点。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三全育人”培育目标的重要策略。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于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功能以及具体策略着重进行了研究。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体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包含着竞争奋斗精神、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家国情怀、责任感、意志品质、生命观、武术精神、爱国精神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选项课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挖掘体育课程共性的思政元素外,每一类体育运动项目又包含着自身独有的思政教育功能,例如篮、足、排三大球类运动特点是具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较强的集体性和独立性,可以培养人的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等优秀品质。田径被誉为“体育运动之母”,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赢,如何有体面有尊严的输,培养人的不断挑战极限、挑战自我的能力。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那个意义,同时乒乓球运动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调节和应变能力,可提升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网球运动,被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之一,网球运动特有的魅力让人有力的感受、韧的理解、雅的体验、美的熏陶。健美操,啦啦操,排舞,体育舞蹈等操舞类运动项目带有浓郁的的艺术色彩,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蕴藏着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亦可以提升学生不断追求卓越,追求极限,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素养,让学生拥有自信自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心。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运动项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打上深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烙印,学生的学习与锻炼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运动项目的特点入手,分析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同向育人的要求,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模式,深入研究每类运动项目在育人方面的功能,挖掘每类运动项目的思政特点与元素,确保充分发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参考,让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有用人才打下基础。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功能的体现

2.1思想导向与品格塑造

        高校体育文化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即依靠一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同时深切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丰富大学生文化素养,主动去追求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体育教学者应善于立足学情与德育主题制定系统性的体育思政实施计划,带有目的性的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激励高校师生健康生活、强体健魄,打造园内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现学校体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功能。
体育教学具有寓教于乐、模拟社会实践的特点,通过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发展高校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促进其了解体育发展史,感受体育文化,培养高尚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如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篮球个人赛、组合赛等,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失败是生活中正常和自然的结果,培养高校生渴望胜利、追求卓越的素养、面对挫折磨难不怕失败以及敢于挑战的决心和勇气。此外,还可以培养高校生抗挫折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2规范约束与精神激励

        体育活动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规则,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只有遵守体育项目本身各种规则才能为自身、班级取得荣誉。通过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对体育项目规则的遵守,对裁判的尊重和服从,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促使其养成公平竞争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公平待人,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从而维护公共道德。
体育本身蕴含着对抗和竞争的性质,竞技体育更是以求胜为主要目的。学生在参与竞技类体育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奖励,是对其体育行为的肯定和表扬,可充分调动其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体会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感召力。此外,通过学校体育的引导,大学生也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以饱满的状态去完成学业,实现精神激励目标。

2.3身心调适与审美熏陶

        高校体育课程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能帮助师生缓解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极具优势的释放平台,愉悦身心,缓解彷徨情绪等,促进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此外,体育运动中流畅、协调的动作都是个体把握身体美感的基础,能够激发学生对运动之美的感受,让学生学会在体育活动中发现美。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参与、观看一些竞技类、体操类体育活动,既可以丰富高校生的在校生活,也可对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结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具体策略

3.1提升政治素养发挥思政引导作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短短六字就告知教师自身言行对学生心理、学习及思想政治等方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想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备正确价值观与体育素质的新时代青少年,就需要体育教师明确自身的政治引导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体育课程育人意识。

        从学校方面分析,高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增强体育教师的使命感,让体育教师获取更多思想理论与体育教学相融合要点,为真正的思政教育奠定良好基础。从体育教师自身分析,在实践教学中,应以谦逊的姿态与学生和谐相处、以标准的身体动作为学生进行示范,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也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及时解决动作技巧或其他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也要善于引导与理解运动过程中应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如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使用一些礼貌用语,不小心碰到他人说“对不起”“请原谅”,他人帮助捡球说“谢谢”“你很好”,禁止说一些粗话、脏话、讽刺话。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能帮助学生在日后的体育训练与生活之中提高个人素质,完善品德心理结构,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

3.2设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前提,是教师要立足学生学情及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科学的融合教育内容。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除了要具备两者融合教育观念外,还要能立足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挖掘适宜的德育元素,最终设计出一个具备德育教学氛围的体育课程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相关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巧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启迪,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观,锻炼学生的意志力等。以日常跑步锻炼来说,大多数学生都贴上了“懒癌患者”的标签,不愿意运动,每天只想窝在寝室看书、刷手机、聊天等。通过与部分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到跑步锻炼中的主要原因是耗费体力,跑步中极不舒适的体验,导致大家对此项体育运动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基于此背景,体育教师就可以将有关“艰苦奋斗”的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体育课堂之中,如将钟南山院士坚持跑步70年事迹分享给大家,锻炼就像吃饭,是生活都一部分,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激励学生能直观面对困难,并勇于去解决困难,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意识之中,培养与提升高校生的意志力与耐力。

3.3创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方式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式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兴趣需求,一线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立足大学生兴趣需求创设大家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如积极引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运动健身目标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篮球是高校体育课程中一项基本内容,集竞技性、集体性、观赏性及趣味性于一体特征,适合向学生渗透合作意识对个人、团体发展的重要性。高校体育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班与班、组与组之间开展对抗赛,学生为了取得友谊成绩就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篮球技能,培养队员之间的默契,这样学生就会以更好的精神与身体状态投身于真正的竞赛之中。在整个过程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跑、跳、投篮、接球等专项素质练习,还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真正实现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入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在校园构建有关体育思政方面的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不定期发布一些体育知识与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包括体育励志明星背后的故事以及相关的电影、短视频等。这样既拓宽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渠道,还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弘扬体育道德风尚,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 

3.4构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初心,以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教学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人格。但在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未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有关培养学生人格、思想方面的内容,常以成绩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无形中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不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合作能力的提升等。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对传统体育课堂评价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提升学生体育品格的一种有效途径。体育教师应积极构建体育德育评价体系,打造轻松、高效体育课堂的同时提升德育教育成效。首先,从高校角度出发,高校应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体育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予以重视程度,最终上升到战略角度,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有序实施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其次,从教学者角度出发,体育教师是大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辅助者,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创新评价方式,并将评价方式落实到实处,提高学生的体育品质。最后,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要想最大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大舞台,并设置一些奖惩措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感受体育活动魅力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政方面内容,发展学生的不同体育个性,养成积极的体育行为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品德,可谓一举多赢。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