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探索-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探索

来源: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作者:谭函梅、王慧发布:2022-12-07 11:34分享: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谭函梅、王慧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省“高校专业课程群和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专项课题“‘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会计专业教材建设探索”(课题编号:2020NDKT034),课题组主要成员:焦建平、李春萍、宋心、唐滔、黄梦、任燕红 。


一、前言

    随着“大智移云区”等新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应对2020年的新冠肺炎,各个国家的在线教育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加入到“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中,从而不断丰富“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互联网+教育”的广泛应用,为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范围,向受教育者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打破学习者教室的藩篱,拓展学习者学习的时空范围,对于扩大教育的受众范围、丰富教学内容,助力不同层级受教育者的成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会计专业教材建设路径

(一)对接市场需求

    职教二十条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省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日益凸显。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更新迭代周期越来越短,两者的矛盾使得高职教材内容陈旧过时的问题日益凸显。职业院校的教材开发,应当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适应技术迭代、企业精益管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等时代背景,结合课岗赛证衔接、碎片化学习、在线学习的数字化等需要,开发适合高职财经人才应用的高质量教材。

(二)聚焦岗位职责

    任正非说,称职的CFO应随时可以接任CEO,必须懂业务,提供高价值的财务服务。为此,新时代的财务人员需要把控全局的战略思维、风险控制意识、业财融合能力以及数字分析治理等能力。经济环境日趋复杂,需要财务人员具备科学的战略思维思想方法,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谋定而后动。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使财务活动向流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不断延伸财务职能。业、财、税融合以及企业对风险等的管控急需会计由原有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拓展,会计实践需要把与业务和税务进行对接、内部控制以及风险防范渗透到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等,都需要新时代的财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意识、业财融合能力以及数字分析治理能力等,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凸显应用型财经人才的类型教育特征。

(三)落实三教改革

    “教师”“教材”“教法”事关高等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通过“教什么”决定学生“学什么”,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开发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如“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及打破时空界限的泛在学习等;体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特征,对接新技术、新规范等需求,突出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典型特征。在教材开发主体方面,遵循“三教改革”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政行校企协同发展优势,组织政行企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依托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群建设,基于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设计教材的体例结构,重视教材中学习任务的精细化设计和选择最优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善学、乐学,满足学生职业发展期待。

三、“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下会计专业教材建设实例

(一)活页式立体化教材《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编写实例

    1.指导思想。《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教材的编写,坚持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三教”改革,凸显“三教”改革的“深处是课程、实处是教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行动为导向、职业活动为内容,实施教练(沉浸)式教与学,训练学生职业思维,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编写思路。《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秉持能力本位理念,按“能力需求—能力养成—能力运用—能力提升”逻辑路径进行体例安排,通过调研企业各会计职业岗位的岗位职责确定能力需求(清单);以胜任企业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体系、技能技术及综合素养构建学习内容,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中培育职业能力;在模拟仿真的综合性核算项目中进行能力运用;在流程管理、案例分析中实现能力提升。(1)注重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通过“历史上的会计”、“案例分析”等元素把思政内容较好融入课程内容,努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注重能力本位、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在活页式的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的“留白”、能力运用的“留白”,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一方面利于实现“讲练结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巩固知识技能、训练会计思维,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另一方面实现知识技能的类化、迁移、形成、提升,使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掌握核算技能—形成会计思维—激发管理意识”循环教育中,积累专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3)借鉴相关资源,实现“课证融合、课赛融合”。课程的内容拟包括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的内容,也拟参考“财务共享服务 X 证书”的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同时结合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会计技能,借鉴大赛试题资源,实现课赛融合。(4)致力课程建设,丰富数字资源。配备电子教材、案例、教学音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职业能力训练(习题实训),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重要知识点,多渠道、多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二)《纳税实务》江苏省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编写实例

    《纳税实务》教材编写以职教20条为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行校企合作优势,以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四维融合”为核心,实现精准赋能,激活职业教育资源禀赋,提升教育价值,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1.教材编写思路。在教材编写主体方面,发挥政行校企合作优势,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教导同举、共研共育、青蓝相继的教材编写团队。在教材内容界定方面,以应用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遵循,依托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精细设计学习单元,实现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四维融合”,具体内容包括:以德润身,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相融合;文以载道,财税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相融合;财税大数据技术、纳税筹划、税收风险识别与财税理论和操作相融合;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创研究、政行企纳税服务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在教材组织形式方面,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纳税实务》在线开放课程、金税仿真实训平台、智能财税1+X实训平台、政行企实践基地,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需要,突出应用性技术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设计财税文化、税务筹划、数字治税、技能速递等系列二维码小模块,开发立体化教材,实现能力框架的有机复合,进而实现精准赋能,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纳税实务》教材编写思路框架图】


    2.教材特色创新

    (1)注重价值引领,彰显育人成效依据涉税岗位工作性质,坚持落实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观,在体系构建和内容安排上不仅注重学识和能力培养,而且还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落实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体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该教材以“能力需求—能力养成—能力运用”为逻辑递进层级,引入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税费计算—涉税业务操作—参与税费治理”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同时嵌入课程思政、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彰显育人成效。

    (2)对接课岗赛证,实现四维融合。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对接课岗赛证要求,剖析岗位职业能力的内在诉求,以应用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遵循,依托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精细设计学习单元,实现思政教育、文化传承、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四维融合”,具体内容包括: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财税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相融合,财税大数据技术、纳税筹划、税收风险识别与财税理论和操作相融合,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科创研究、政行企纳税服务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3)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精准赋能。充分政行校企协同发展优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纳税实务》在线开放课程、金税仿真实训平台、智能财税1+X实训平台、政行企实践基地,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需要,突出应用性技术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财税文化、税务筹划、税控风险、数字治税、实操速递等系列二维码小模块,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边界,为学生的泛在学习提供条件,配套多维度、多元化、过程性教学评价,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撑,精准赋能,有效实现能力框架的有机复合,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