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卫生类高职院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张红萍、冯雯妍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卫生类高职院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87),课题组主要成员:陈昊、张婕、潘东、石镇荣 。
为切实加强卫生类高职院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任务,落实“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指导思想,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就创业工作形成了以加强就业教育指导为主线,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为重点,以完善双创教育机制为抓手,以爱国主义教育引领职业发展教育为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实施,对于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推进学校就业创业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关于课程思政贯穿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课题组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通过上好就业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就业政策宣传等途径,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
一是扎实课程教学,建好就业指导教育主阵地。课题组进一步丰富就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必修课,开设SYB、 GYB选修课以及就业创业网络课程选修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就业相关课程的实施,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探索就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思政基础》、《思政概论》等思政类课程中也融入了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以学生的培养,结合近年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就业指导教育。将抗疫精神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指导教育中体现课程思政。
二是丰富第二课堂。课题组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实践的传统优势和鲜明特色,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求职培训。与此同时,注重对骨干典型、意向去城乡基层就业、意向自主创业、家庭经济困难和有就业障碍的五类重点人群的指导和帮扶,建立帮扶档案及落实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举办学校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以赛促教,丰富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渠道。在“课程思政”的体现方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等期间,组织多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这个机会接触社会、接触职业,在此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与敬业精神教育结合。在学生实习阶段,更多地让学生深入一线,特别是了解基层、走进基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将结合,服务社会建设等。
三是培养人文素养。课题组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以德为核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学校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既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基于医学生职业素养需求,遵循成长规律,衔接专业学习三个阶段,形成“三阶梯”培养路径。通过三层次培养路径的设置,衔接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各阶段,既遵循了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育规律,又明确了各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全过程育人。学校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卫生类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场适应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四是加强政策宣传。课题组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就业政策,及时通过多种渠道传达到每一位毕业生,编制《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为毕业生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在政策宣传的同时,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心中根深蒂固,真正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
2.关于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课题组通过开展校园招聘,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平台。通过就业帮扶,为学生就业做好最后一公里的保障。
一是对接用人单位,巩固就业服务主渠道。加强校园专场建设,开拓就业主阵地。推进驻地教学模式,创建就业新支点。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二是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医院、教学医院、实习药企等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势作用,逐步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深化了学校就业市场的供需效应,有利于学校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就业。
三是实施精准帮扶,将就业服务落到实处。对于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全程就业帮扶。对于离校未就业学生,采取用人单位“面对面”推荐帮扶。针对在卫生类省市统考中失利的同学,就业情绪不高的情况,就业老师们不仅对他们进行就业的心理疏导。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采取多方位帮扶。在各类帮扶的主体方面,学校充分体现“三全育人”作用,采取党员老师“一对一”全程帮扶,包括学习、心理、生活、就业帮扶。
3.关于以“双创”教育为抓手,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
课题组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打造教育平台。通过教育指导委员的成立和研讨会的召开,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一是加强以赛促建,丰富“双创”教育模式。将学校的创业教育经验和学生创业典型进行宣传报道,打造多层次的创业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促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二是创建教育基地,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依托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建成校内创业孵化基地,配套完善服务体系,制定出台配套系列文件制度,使之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主平台。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校企(院)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三是增强师资队伍,提升“双创”教育效果。选派老师参加江苏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指导学生积极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安排老师参加国家创业咨询师培训等。组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四是实施创业跟踪,完善“双创”教育评价。加强与创业学生的跟踪走访,关心学生的创业情况。对学生创办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和师资资源去帮助学生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关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职业发展教育
课题组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职业发展教育,通过全员教育、阶段教育,实现爱国主义与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融合。通过打造课堂外教育和实践活动两大平台,设计主题教育、社会活动、职业实践三个载体,提升教育效果。通过构建校园环境,加强队伍建设,真正使爱国主义与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一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融合。通过全员教育、分阶段教育,实现爱国主义与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的融合,实现全员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形成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实现分阶段教育。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形式的融合将爱国主义与职业发展教育相结合,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既不是活动的累加,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既不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要将爱国主义与行业特点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渗透于职业发展教育中。
三是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结合的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爱国主义特色校园环境,打造师生共建的良好校园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特别是通过校园活动环境、网络环境、校园设施环境三个方面,提升教育效果。四是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结合的师资队伍保障。拓宽队伍范围,将队伍拓展到专业教师,加强思政课老师与辅导员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