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贺彤、李崇月共同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134),课题组主要成员:王馥沁、赵静、吴婕、朱梦莉、张琪安 。
长期以来,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屡被诟病。虽然广大学者和英语教师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受诸多因素制约,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未能取得理想成果。尤其在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未能得到明显提升,语言产出弱势显著,哑巴英语依然是普遍现象。现行大学英语教育中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用分离,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与高效性。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讲轻练”的问题,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对语言知识的解读有余,而实战操练及有效指导不足,学无以致用,更谈不上主动性、创新性及评判性思维的养成。长此以往,导致教与学分离、学与用脱节,影响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第二、“重专业,轻德育”,教学活动缺乏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与协同性。通过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调研发现:多数学生以应试、求职、个人发展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学习动机有明显的功利性。学生为了考学而学习,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的文化性和德育性。另一方面,一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长期缺位,课堂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重点,课程围绕着词法讲解、课文分析以及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等展开,并未将思政育人理念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学各自为阵,无法达成协同效应。
第三、“重文化输入,轻文化输出”,教学内容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和对等性。长期以来,大学英语通用教材偏重于西方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文化观念等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占幅较少,文化输入教学与文化输出教学比重失衡。大学生正值价值观与思维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大量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引导无形削弱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既影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也阻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第四、“重结果,轻过程”,教学评价缺乏过程性与多元性。考试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依据,长期主宰着学生的命运和课程的发展。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聚焦于考试成绩本身,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缺乏发展性的评估。由于评价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而不是主动参与评价过程,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反思与改进。在评价标准方面,思政导向也常被忽视,只为考学而存在的大学英语课堂无法满足大学生语言能力的运用需求和价值观念的提升需求。
产出导向法针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改变了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育德育人融入英语课堂,注重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价值导向的融合发展。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充分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过程中,改善大学英语低效教学的同时,做到“育人有温度,润物细无声”,使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主要分为课前学习设计、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后评价设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课前学习设计
“产出导向法”指出,在课前驱动环节,教师可围绕单元主题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优质的线上资源,将课文的背景资料或重点知识上传至学习通、U校园等平台,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学习,在课堂上即可开展讨论、答疑等产出性学习环节。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前学习设计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学生在任务完成中发现问题和自己的不足,课堂上“有备而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在课前学习资料的甄选上,应体现丰富的时代性与思政性,使教材内容、学习主题紧扣立德树人的理念,升华学习境界,也为课堂学习作好了语言知识与思政氛围的双重铺垫。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 (第三版)》第四单元(以下称作“该单元”)课文Heroes among us为例,在课前,教师可利用微课让学生完成词汇、语法的学习,通过U校园让学生自学图森枪击案等背景知识,完成对文章主题的预习。再利用三篇“英雄”主题的新闻稿进行听写练习,让学生思考问题,如Who is the greatest hero in your mind? And what makes him/her a hero? What is “heroism” according to your understanding? 用不同类型英雄事迹的新闻稿激发学生对“英雄”话题多角度的思考。最后,教师发布本单元的总任务,即完成一篇题目为Hero and Heroism的mini-lecture,并完成演讲视频录制,让学生尝试产出。
(二)课堂活动设计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课堂活动设计应以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输出和课堂互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重点,提供恰当的、有思政特点的输入材料进行启发式讲解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结合翻转课堂、知识点集中讲授、话题视频补充、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拆解问题、分工协作,增强集体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知识的获取到语言技能的发展,再到价值观念的进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帮助学生完成单元产出任务的同时实现语言能力与价值观念的融合提升。
例如,“该单元”中针对学生任务试做时出现的语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型教学来引领文本的初步阅读。Text A的主题是“平民英雄”,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并绘制structure map的任务卡,以此完成语言方面的促成。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结合抗疫英雄素材,如双语视频: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抗疫英雄“爱国、奉献”等优秀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信念和家国情怀,完成内容方面的促成。
(三)课程评价设计
相较于其他的评价方式,产出导向法创设的“师生合作评价”(TSCA)更为全面和高效,是教学的升华。对于教师来说,它能够充分发挥监控和导向作用,督促其更好地组织利用课堂时间,更全面地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学生而言,它打破了“学”与“评”的边界,以评促思,以评为学,将反复的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结合“课程思政”理念的TSCA模式应将德育内容编入教学大纲,纳入学生成绩考核标准。教师通过搭建多种评价模式及动态评价结果,捕捉学生的困难并作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语言技能目标的同时树立正确、积极的道德观念。
“该单元”评价由机器评价、学生相互打分、教师评判等几方面结合组成,能更客观、有效地评价学习过程与成效。单元总任务和两个子任务(子任务1:完成一稿,要求为一篇300字左右的议论文,使用“问题-举例-结论”结构,子任务2:完成二稿,要求对一稿进行修改,同时加入对比、类比举例方法)是对学生的写作、口语和价值观输出能力的综合考查,评价除了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注重学生思维水平和应变能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雄观、青年观的输出能力也被纳入产出任务的评价标准。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提到最多的是课堂上产出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团队合作分工不够到位,在整个学期的四个产出任务中,个别成员始终没有承担主要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在小组分工时,教师可协助组员将产出任务细化,明确到人、责任到位。此外,也有学生提到书面的产出任务难度要小于口头的产出任务难度。对多数高职学生而言,口语的表达能力始终是一个短板,不管是语音语调,还是词汇量,表达能力都是瓶颈。对部分语言表达能力不够的学生,教师要加大指导。其他的问题有学习任务紧张,线上学习资料有难度,课堂节奏比较快等。也有个别习惯了传统授课模式的学生,尤其是缺少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对现在线上课堂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交流讨论、完成产出任务的方式不适应,觉得缺少了单词讲解、语法分析等会影响等级考试的成绩。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有四个重点:1. 产出任务的设计要贴合职场情境,即要真实、实用。2. 产出任务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处于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的难度。3. 教师要基于“输出驱动”的目标提供输入促成的学习资源。4. 要依托线上与线下课堂的有机融合实施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