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作者:房洁发布:2022-10-12 13:24分享:

徐州工程学院房洁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25),课题组主要成员:陆新生、王孝会、朱贵达、张小方、郭姗姗 。


        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大多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忽视了国家意识的引领作用;同时,西方国家近年来打着教育和文化的旗号,积极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学习外语不可避免地要直面语言背后的思想和文化,这使部分学生国家意识弱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中国青年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这就要求发挥外语教育在培养和增强国家意识中的积极作用,平衡母语和外语的关系,使外语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国家认知、推进国家认同、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是坚持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原则,把注意力放在外语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上,主要关注教材中的单词、语法、语篇,较少考虑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忽视了价值塑造的重要性。随着“一带一路”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和学界共识。教学内容中东西方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国家意识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这种过分关注拓展国际视野而忽视国家意识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无法把个人理想同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总结说来,当前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未认识到国家意识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化和国家意识陷入失语与失位的尴尬境地。

        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学校的人才培养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关注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培养标准都是聚焦外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未提及国家意识的培养。诚然,强调英语的“应用性”符合21世纪的时代精神,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外语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无疑会陷入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泥淖中。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是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主力军。日常教学中,部分英语教师错误地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而忽视了外语课程隐形的育人功能,导致“教书”与“育人”脱节;部分英语教师遵循知识消费逻辑,为了提高四六级通过率,日常教学应试化;还有部分教师自身国家意识薄弱,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缺乏科学辩证的眼光,一味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这种片面狭隘的外语教育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内驱力,但思政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问题表现为:思政素材脱离单元育人主题、教学方法陈旧、课程思政泛泛而谈或说教色彩浓厚。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能够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材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目前,众多英语教材中的中西方文化比例严重失衡,中国元素呈现方式形式化。徐州工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使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纵观教材,西方描写大多与社会生活有关而鲜有涉及政治、道德层面,西方文明的污点如霸权主义、种族歧视、殖民历史未被提及,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负面价值观未被批判;人物传记、科学技术相关内容西方化严重,中国认知缺乏,国家意识缺席。

        大学英语教学国家意识培养,首先要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积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真正成为实现外语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有效途径,成为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的重要抓手。应用型高校要认识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建立在“中国情怀”“文化意识”等要素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应定期进行课程思政培训,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人文素养和中国文化素养、增强理想信念,力争成为学贯中西、德才兼备的“大先生”。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加大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和深度,发挥现有教材的育人功能。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凸显国家意识本质。国家意识,究其根本,与课程思政提出的“立德树人”一脉相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外语所属的文史哲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概括为:“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显而易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中国梦、国防教育、国情教育等思政重点内容融入日常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坚定理想信念。

        课题组设计出依托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一体三翼”德育体系,从而实现英语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统一。“一体”指以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为中心,“左翼”通过中国元素的嵌入提升学生的国家认知,为基础;“右翼”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保障;“尾翼”指学生在双翼基础上形成的合理国家期待,是动力。三者各有主旨,相辅相成,互不可少。

        国家认知提升是指给学生提供各种了解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外交的渠道,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从而更加热爱国家,更加理性看待国家的发展。国家认知提升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关的德育元素,二是针对教材中国文化缺席现象进行中国元素的补充。无论是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还是自选材料,都要确保符合爱党爱国这条主线,同时也要注意补充材料的筛选和课程知识体系的高度契合,防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国家认同强调公民对国家的认可度和归属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民心基础和有力保障。国家认同的基础包括历史、文化、地域、经济和制度。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要把宪法制度、公民身份、意识形态的认知有机融入历史、文化等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防止落入“民族主义”或“文化主义”的派系。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把自己看成国家的一分子并逐渐对国家产生情感依恋,最终对国家产生忠诚感。荣誉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规则意识等也应成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关注的重点。

        正确的国家期待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还能为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提供动力。每位公民都会对自己的国家有所期待,大学生思想活跃、关注面广,但价值观尚不成熟。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对于深层社会问题难以正确认识理解。在国家认知培养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学校教育应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兴衰荣辱与每位公民紧密相连,关心国事、树立正确合理的国家期待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应对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民族政策、未来发展等提出正确合理、符合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同时对国家的要求和期待应内化为个人的理想信仰、外化为目标追求。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为例,遵循“一体三翼”德育体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以把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和国家期待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对国家意识培养进行有益尝试。在深入挖掘各单元德育元素的基础上,教师可有效植入中国元素。选材应充分考虑中国历史文化、时代发展特征和学生个性特点,力争主题多元化,激发学生思考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几个层面的关系,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引导学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第一单元主题为The way to success,教师可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验,让学生思考我国在实现“中国梦”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使学生意识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的成功都应具备一些优秀品质,“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艰辛但充满希望的过程,应树立合理的国家期待;同时号召学生把个人成功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讲述第六单元War and Peace时,可以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揭露战争的残酷,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嵌入可以让学生看到全球治理中中国智慧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第八单元讲述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勤奋刻苦等优良传统,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方式差异背后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等,从而以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发展眼光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启迪学生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尊重他国文化,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求我们在学习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必然要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指引学生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外语教育也不能止步于国家意识,国际视野同样重要,两者一个是根本,一个是关键,在外语教育中缺一不可。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