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以《国际贸易学》为例-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双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以《国际贸易学》为例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作者:陈名发布:2022-10-09 09:53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陈名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双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课题编号:2020JDKT031),课题组主要成员:王苇、陈文军、王水娟、赵妍 。

1.研究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而其中双语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针对双语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2020年5月,教育部下发指导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思政理念在各类课堂教学中的全方位融入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双语课程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也是适应国家课题体系建设的必然之举,以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中,以实现双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耦合和统一。李华(2021)认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闫长斌(2020)等基于协同效应从组织体系、教师队伍、育人文化、实践平台、教材体系和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对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耦合育人建设路径中的关键着力点进行了系统论述。陈雪贞(2019)从六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以期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国际贸易学》课程本身是面向国际化而设置的课程,具有显著的专业性要求,同时需要具备必要的外语能力,因此诸多高校中均设立了《国际贸易学》的双语课程。但是,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学》双语课建设过程中,出现片面强调外语能力,或是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即强调“育才”忽视“育德”的情况。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国际贸易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将科学精神、爱国报国之情等思政元素与之相结合,对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重点突出思政元素在双语课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思政元素系统—专业知识系统—外语能力系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用以证明在高校立德树人体系当中,双语教学与思政育人呈现的是相互协同、配合得关系,是典型的彼此需要、共同增效的耦合关系,同时也为实现双语课程教学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提供支撑。

 

2.研究方法

    2.1系统构建原理

    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这三者之间存在协调一致、发展耦合之间的关系。其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专业知识通常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而外语能力则是重要沟通工具。因此,可以从政策、内容、目标三个角度进一步了解三者的耦合关系,从而认识到构建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第一,在政策耦合性层面,构建关于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符合我国人才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导向。第二,在内容耦合性层面,只有三者协同作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尤其在双语教学课堂中,需要积极的对思政元素进行有效挖掘,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第三,在方式耦合性层面,思政教育追求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统一,学校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外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2.2 评价方法

    “耦合”一词最早源于物理学,它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目前,耦合协调模型被众多学科广泛用于研究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和反馈的机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思政元素、专业水平和外语能力之间的协调程度,本课题试图建立三个要素的耦合协调系统。根据耦合协调模型的要求,要计算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度需要先为各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课题以双语课程下的教学效果为评价对象,把评价要素具体化为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外语水平三个子系统,并选取了若干个指标分别对三个子系统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构建三者的耦合度模型,以此来衡量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公式如下:

                      (公式1)

其中,C为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取值范围在01之间,U1U2U3 分别为专业知识、外语能力、思政元素三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C 值越大,表明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关联性越好。参考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本课题将耦合度分为四个等级。

    由于耦合度只能反映各系统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并不能反映各系统的发展水平。高耦合度的两个系统可能具有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只用耦合度模型无法完全反映系统的相关性。而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有效地评判出系统之间协同发展的状况及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因此,本课题在耦合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分析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思政元素的耦合协调水平,以此来反映各子系统间是否保持着良性发展关系。公式如下:

                              (公式2

                       (公式3

其中,D为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0≤D≤1T为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T(01 ),它反映了三个子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abc分别表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权重,考虑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教学体系中的相互作用,本课题认为三个要素同等重要,因此把权重各设为1/3。通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将D划分为不同等级。

1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等级分类

耦合度 C

耦合程度

耦合协调度D

协调程度

0.00-0.30

低水平耦合

0.00-0.30

低度协调

0.31-0.50

颉颃阶段

0.31-0.50

中度协调

0.51-0.80

磨合阶段

0.51-0.80

良好协调

0.81-1.00

高水平耦合

0.81-1.00

优质协调

 

3.结果分析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建立一套合理的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仅能体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还可以破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人为壁垒,更展现出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语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此次指标体系构建过程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将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多重因素考虑在内,力争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重要性原则,由于评价体系无法把所有影响因素都包括在内,所以需要选取对教学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相关因素;三是主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质量服务的顾客,又是教学质量服务的产品因此,应充分注重从学生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四是独立性原则,各指标之间相对独立,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测性。基于上述考虑,本课题构建了思政背景下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 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双语课程教学系统

思政元素子系统

思政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教育数字化水平

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专业知识子系统

专业类师资的质量和数量

教学经费投入

教学组织能力

学生专业水平提升度

外语能力子系统

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跨文化沟通能力

课堂环境


 

4.研究结论

    (1)对双语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必须综合考虑思政元素、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这3个方面。其中课程思政元素子系统突出对师生意识形态的指引,专业知识子系统强调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外语能力子系统则是课程讲授与学习的工具媒介。三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成课程评价的复合系统。

    (2)双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课程思政元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传统对双语课程的评价中,出现片面强调外语能力,或是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情况。忽视了对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而在新的双语课程评价体系中,尤其要突出课程思政元素重要的前提作用,即育德重于育才。

    (3)《国际贸易学》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国际化的经管类专业课程,是一门典型的双语建设课程。在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要摒弃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要突出思政元素的首要作用,以外语能力为媒介,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最终使国际贸易行为真正服务于本国发展。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