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梅兰芳美育实践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梅兰芳美育实践研究

来源: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者:张宜霞发布:2022-09-28 10:20分享: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张宜霞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梅兰芳美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JDKT086),课题组主要成员:陆建华、陈芳、魏波、袁橙、蒋沈晗洋、刘华 。

        梅兰芳先生是泰州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作为京剧文化的代表,他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打破传统,创新发展,形成“花衫”行当、创立梅派,并创造性地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是“京剧走向世界第一人”,他的表演艺术被列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先生在创新传承与传播京剧艺术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艺术和经典作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他的的人格魅力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瞻远瞩的精神世界,都极具美育价值。作为在泰高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条件传承和弘扬梅兰芳先生的艺术和精神。

        美育课程是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课题,学校从团队建设、研究经费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本课题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了梅兰芳研究资料,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为遵循美育发展规律、依托地方区域文化,打造特色美育思政实践体系:创新构建梅兰芳美育思政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在线课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路径,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互促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同发力的梅兰芳美育思政实践体系。

一、主要改革成果和实践效果

        (一)2020年6月至今,课题组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实践,并不断反思和总结,主要取得以下改革成果:

1.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托、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确定梅兰芳美育实践研究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内容。在课程建设中,依托地方文化,强化课程思政理念,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方法,积极影响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涵养学生敬业、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和扎根人民共圆中华复兴梦的决心,助力培育有责任有担当的、追求卓越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共建双师教学团队

        由我校教师和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的专家组成一支双师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全面的教学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围绕课程建设,开展了多次梅兰芳美育教学研讨;高效完成了撰写讲稿、制作PPT、编写测试题目,制作教学视频,在智慧职教平台建课、授课;组织了场馆参观、现场观摩、讲座等线下美育活动。

3.创新构建课程内容

        本课题研究组由校内的文化、艺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校外专家组成,具备美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程基本内容的选择上,遵循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相结合的原则,融合戏曲理论基础和作品鉴赏为一体,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介绍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坚持围绕梅兰芳美育价值,重构起不同专业、区域特色、产业文化、生活本色的美育课程内容。  

        (二)本课题在美育课程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

1.线上课程建设与运行良好

        2019年,课题负责人张宜霞参与制作完成一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音乐鉴赏》,具备了一定的线上课程建设经验之后,决定依托地方文化,筹划创建一门梅兰芳主题在线课程,传承与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于是开始学习《梅兰芳年谱》、《移步不换形》、《梅兰芳传》、《梅兰芳全传》等著作,并查阅网络资源。2020年1月,经领导关心、友人帮助,本课程建设团队和泰州市梅兰芳研究会各位专家进行了课程建设论证,确定了课程结构和内容;2020年春,团队着手课程讲稿写作与配套音视频、图片资源的搜集、整理;5月,成功申报校级在线课程;9月,作为校级在线课程边建设边开课。2020年秋学期开课至今,已完整运行两个学期。受疫情影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灵活设置线下教学时间和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学时分配 32学时,2 学分。2022年9月,课程作为学校新申报的15门课程之一参与申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2.创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从“传承文化经典、开创艺术人生”的教学理念出发,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挖掘梅兰芳的故事和艺术作品中的思政闪光点,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成长成才的人生经历为主线, 形成泰州出了个梅兰芳、梅花香自苦寒来、锐意革新创造美、轰动东瀛西半球、横眉“蓄须”拒日伪、人民艺术为人民、大师永远在人间等七个教学专题,对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构建起由专题内容、拓展资源、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试题库等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3.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的线上教学重视建立学生个人管理机制,在职教云设置学生闯关模式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重视线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为完善课程建设和确定线下课教学的重难点提供依据;线下教学则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和艺术资源,同梅兰芳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梅派名家、票友等组成教学团队、以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为实践基地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下课。

4.多样化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中,重视以腾讯课堂活动、智慧云闯关学习、单元测试、互动互评、小组讨论、学唱经典等活动为主的过程性考核,设置过程性考核在期末总评成绩里的占比为 60%。期末线上测试占总评成绩的 20%,学生自主学唱一段梅派唱腔或者学唱一段家乡戏,上传云课堂、线上互评的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 20%。

5.灵活的教学方法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尤其注重围绕主题化的教学内容、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学习实践经验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以人思已、以此及彼、以点破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6.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课程团队的老师们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了教学相长;课程也得到了校外梅研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成果水平和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成果形式1: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三篇梅兰芳美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

        2021年9月,课题负责人张宜霞发表论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梅兰芳美育课程建设研究》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通过探索课程建设的目标、手段与形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方案,构建梅兰芳美育课程,有效融合美育和思政教育,助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职业人。

        2022年6月,课题负责人张宜霞发表论文《梅花香自苦寒来——“伶界大王”梅兰芳的学艺之路》于《戏剧之家》,通过讲述梅兰芳立志从艺、扎实学艺转益多师、全面发展,最终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代大师的从艺历程,刻画了梅兰芳学艺之路上的刻苦和勤奋,强调“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022年8月,课题组成员陆建华、张宜霞发表论文《论梅兰芳书画创作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影响》于《戏剧之家》,论述了受家学渊源熏陶的梅兰芳与诸多民国上流书画家长期交游,终其一生探索书画艺术奥义,从书画研习中汲取营养,形成了笔触酣畅淋漓、线条灵动多变、章法虚实相生、逸气十足的风貌,并将书画与戏曲融合,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执著地传承与弘扬,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升华了人格魅力,对当今艺术创作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成果形式2:按省级在线课程标准建成一门全新的在线课程《“美的化身”梅兰芳》。

        由课题负责人张宜霞主持创新建设的在线课程《“美的化身”梅兰芳》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美育公共选修课程。作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的一门在线课程,弥补了梅兰芳美育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空白,可以向其他兄弟院校推广,向全社会在线开放介绍泰州市地方文化名人梅兰芳,讲好梅兰芳的故事、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同时,在发挥地方文化优势、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示范作用。

        成果形式3:整合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微课,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0年,课题主持人张宜霞老师取得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苏省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

        2021年,课题主持人张宜霞老师在首届江苏省高校艺术教师基本功展示大赛中,获得课堂教学(微课)最佳单项奖和全能一等奖。

        成果形式4:搜集整理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围绕七个教学单元、30个教学主题,制作完成500多页图文并茂的课程教学PPT。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本课题组围绕梅兰芳美育价值,通过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的多元化美育思政实践途径,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形成美育与生活、就业互动特色,充分发挥地方文化优势,借力文化名人强化高职美育,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传播交流和转化应用,服务高职高专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