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学术课题-高教信息-江苏高等教育网 -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江苏高等教育网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Network

主办: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协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高教信息学术课题正文

成果精粹|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者:霍娜发布:2022-09-27 13:15分享: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霍娜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45),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建华、魏雪超、苗坤、龙浩、王冉、朱荣。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高效使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内容的复杂性更凸显网络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组合让思政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凸显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育人主体,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联盟。互相网的互通特性便于全社会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共建课程思政资源,完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扩大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渗透力,共享信息化教学红利。在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方案的指导方针下,实现思政育人和文化学识的高度契合,互联网的广辐性旨在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实施效果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推动“全方位”网络课程思政发展,助推各育人要素的有效集成,实现思政育人全民化和终身制。
        本课题为信息技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

一、明确理论指导,强化课程思政与信息化相融,促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外语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改革,如果只是简浅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不推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深层次革新,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三全育人”思想为高校外语课程德育改革的指明了方向,信息化为高校外语课程德育改革提供最有效的“武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社会层面的资源整合,育人宽度和深度的拓展,育人效能的巩固等,学校层面中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解决这些困境,要融入信息化的理念,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把思政之“盐”更好溶入教育之“汤”。
        信息化教学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向,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接轨最新的信息教学方式,分析新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学的新目标和新生态,进而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智能化融合,克服“教”与“育”分家的现象,加强外语教学的人文性,注重价值引领,凸显其隐形功能。授课教师借助大规模的线上开放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突破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借助信息化的授课手段,改变思政要素切入点和表现方式,让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丰富立体。通过数字资源中思政元素的整合,实现思政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时效性。在课程思政要求下,外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捍卫者,从而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和思政教育的引导能力。外语课程思政需借助信息化的发展红利,实现课程,思政,信息化三大要素的互溶。

二、秉承“三全育人”,构建外语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信息化教学助力外语课程课程思政生态系统构建有助于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形成“大思政”格局。教育信息化下,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平台等的应用,使得课程思政改变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授课状态,将思政要素更艺术性,智能化地融入到课程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新颖的教学方式,智能化的教学设备,为教师实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思政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选择。


1.构建外语课程思政在线资源平台
        在线资源平台具有充分良好的分享、辐射功能,丰富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课程思政的高效实施,方便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拓展。通过课堂植入,网络实践等形式,实现外语思政教学中的资源共享、拓展和教学相长。在线资源平台在信息技术保障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功能,凸显学生为主体的主导地位。在专业性和实用性指引下,以企业需求和思政育人为目标,收集凸显家国情怀和大国思维的教学案例,将课程资源整合加工,将思政点嵌入在英语课堂知识的讲解中。要求教师团队理论结合实践,对外语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课程思政要素,逆向思设计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职业道德,培养“学识”和“思想”皆备的外语人才。在课程资源平台建设中贯彻动态更新原则,定期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动态进行思政资源补充,保障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时代性和可操作性,也是是保障教学资源库质量的有效保障措施。


2.变革教学模式,优化育人方法
        信息技术的变革,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提供了沃土,引发了人才培养新诉求。教学平台和教辅软件的蓬勃发展,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灵活的选择。后疫情时代刺激了资源库,微课,慕课等课程资源的广泛使用,提升了全民云端教学的认可度。借助信息化丰富教学手段,强调思维和逻辑方法训练,将学习策略融于富含育人要素的学习内容,采取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线上与课中线下融通,课前是对线上的课程思政内容的提前学习,课中借助讨论,学习,再讨论,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强化,进一步内化学识和思想。课后进行查漏补缺,通过补充线上学习内容提升育人效能。
        信息化的发展,缩短了社会大众与外语学习的距离,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英语终生学习的要求。教育不只是拘泥于课中教室里的学习,不断涌现的在线外语学习平台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外语应用软件,使外语课程思政由线下拓展到线上,课中拓展到课外,显性课程拓展到隐形课程。课外思政元素的渗透,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在当下“课程思政”全方位的基础要求上实现了“全程”育人。新时代下,教育是服务大众的公共资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要灌输终身学习理念,潜移默化实施思政终身育人。外语课程思政学习资源库,外语学习平台,诸如学习强国“China Daily”订阅号,微信“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公众号等为课中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外思政育人的实施奠定基础,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英语学习“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的要求,将“三全育人”理念由高等教育拓展到终身学习,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育人。


3.精准测评,完善外语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
        基于评价主观性强,难于大规模客观评价和量化等原因,思政育人效果的评价一直广受争议。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大数据的应用丰富和完善了外语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机制。在传统任课教师主观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的“学习信息库”和“行为信息库”,通过“知”“行”两方面进行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思政效果评价。学习信息库指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涉及思政要素的学习情况数据反馈,涉及课堂奖惩以及课业考核的结果反馈,课借助于信息平台量化体现。“行为信息库”包括学生在社会行为中体现的思想道德水准。包括所在班级同学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以及在网络生活中的动向,诸如班级群,贴吧,微博,公众号等平台的发言和评论,该部分可以泛化考核。最后,结合泛化和量化,知和行两方面,对外语课程思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全方位,高精准的考核。在健全学生层面考核评价相关体制的同时,组建相应组织机构,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工作,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强化实践,夯实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思政育人不能固态地存在于理论阶段,应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体现在生活具体实践。这就要求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实践,注重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践行人文关怀,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在线教育平台,融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组织以“家国情怀,世界热点”为切入点的英语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向并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中国梦,科学发展观,新冠肺炎中的中国精神”等当前思政热点将与英语听说读写译相结合,开展国情教育,也是思政效果评价的最佳途径。在社会实践方面,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延伸课堂教育,平衡课堂内外的教学关系,指导学生利用外语知识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切感受社会主义优越性,“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先进性,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将思政教育由理论层面落实到实处,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夯实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

总结:

        外语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融入提供更先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外语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将会更加高效务实。高校推进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在逐步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转变的征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从而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更好的落实,切实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联系地址:北京西路15号(210024) || 联系电话:025-83300736 || 苏ICP备14027130号-1
主办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56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