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材中的融入研究
苏州科技大学郭富强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材中的融入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18),课题组主要成员:郭璐、祝平、支永碧、苏章海。
近年来,英语专业的笔译课程教材出版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据统计,仅2013年至2014年间,国内外语类CSSCI(含扩展板)来源期刊共发表53篇语言对比类研究论文,出版的汉英(英汉)对比类著作59部,但以语言对比与翻译为主题的不多(参见王文斌“对比语言学:语言研究之要”《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五期)。在西方,二十世纪中期对比研究达到鼎盛,但主要是印欧语言之间,很少涉及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的研究就更少,现在仍然如此。大部分英语专业笔译教材以翻译技巧讨论为主,也有一部分把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研究和编写,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讲授与实践的探讨上,难以满足当下教学改革需要,尤其是课程思政的要求。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材需要全方位研究和建设,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强化立德树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本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
课题组完成了教材《英汉互译教程》的编写,包括共七章以及参考答案和参考文献,共计十九万多字。这也是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任务。另外,在《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1年第五期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高校英语专业汉英笔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二、《英汉互译教程》主要特点
本教程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词、句、篇等层面的对比着手,分析汉语和英语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区别,思考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讨英汉互译(英译汉和汉译英)难点,找到对策;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案例,丰富笔译教材内容,主要特点如下。(一)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 号)等有关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系统开展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学和改革,助力和完善我国的翻译理论、翻译学科和翻译教学建设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翻译教学体系。
(二)以符合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特点的方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积极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并在教材中得到体现的方式,培养学生较解决翻译和文化传播中遇到复杂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或案例,如:
译作中的思政元素:从我国的理论思想和典籍作品的中英文版本中挖掘,如《习近平治国理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毛泽东诗词》等著作的中英文版本,《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作品的中英文版本,这些既是教学中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很好译例,更是典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高度结合的优质学习资源,从中能挖掘体现中国文化和时代特征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译论中的思政元素:从中国传统译论中挖掘,如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硬译”、林语堂的翻译标准、钱钟书的“化境”说等。这些都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价值的鲜明态度,增强文化自信。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而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译者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优秀译者的经历中挖掘,如马一浮、李达、陈望道、成仿吾、瞿秋白等。他们在最为艰苦的年代,克服困难,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他们的经历和翻译过程能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这就是很好的课程思政元素。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教材各章节融入相应的思政素材或思政案例,培养学生解决翻译和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复杂问题,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形成各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翻译课程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这样的编写方式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两性一度”在笔译教材中的体现和实施。在教程每个章节中明确和说明其“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使得每个章节的“两性一度”、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完美结合,落到实处,为建设和打造一流课程作出充分的准备,奠定坚实基础。这是目前其他翻译教材所没有的。
(四)强调翻译实践。实践是学习和掌握翻译技巧的重要途径。在每一点、每一小节的讲解之后都及时安排了相应的翻译实践,利于学习者边学边用;这些练习将以经典的句子货语段作为译例,分析翻译方法的运用,把教学、理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还能激发学习者马上进行翻译实践的欲望。且各节的最后选用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部分语段(即练习中的第二个语段)作为翻译实践,不失时机开展课程思政。通过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大量译例讲解和翻译实践,教授学生翻译理论和技巧,从而使译文忠实、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350字。
三、《英汉互译教程》学术价值
语言对比在语言本体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民族思维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强调,举凡语言学理论,其实就是语言的比较(对比),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对比)研究的科学结论。基于语言哲学、思维方式和语言对比,从英语和汉语基本特征出发,探讨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的指导作用,思考当下笔译教学和研究中的问题,既重视翻译理论和基本技巧教授,更关注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授中。强调语言对比理论在英汉互译教学和教材编写中的作用,坚持在汉英语言本质特征基础上寻找切实可行的翻译技巧,指导翻译实践和教程编写。语言对比不仅是语言学理论,还是一种方法;不仅能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中使用,还可用来指导其他课程的学习。本教程是从字、词、句到篇的语言单位进行组织编写的,全面而辩证探讨笔译问题,避免了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做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或教学方法更为系统、更有针对性。
四、《英汉互译教程》应用价值
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思政改革、产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重要抓手。积极挖掘和拓展英语专业笔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笔译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充分利用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材这个重要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英语笔译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重要因素在教材编写中体现起来,深入发掘笔译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笔译课程之中,在教材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通过对英语专业笔译教材编写的研究和实践,积累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的经验,给其他课程教材研究和编写带来启示、提供借鉴,起到示范作用,使得英语专业各课程的思政工作、立德树人能较好地落到实处,助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梳理和分析国内外汉英对比和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论文、著作和教材,发现其中的不足,成为本课题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等,确定每个章节中翻译实践工作量,并在教材中得到体现;确定每个章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完成符合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的笔译教学材料,为新版笔译教材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翻译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的教学和研究也极大推动汉英语言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等,因而值得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高度关注,也是翻译教师持之以恒、努力耕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