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精粹|江苏地方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常州大学王宁主持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江苏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专项课题“江苏地方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0WYKT070),课题组主要成员:封齐楚、杨晶。
一、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
最终成果如下:1.论文: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英语教师跨文化素养提升研究[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2(9).
2.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阅读感知中国》,主编,江苏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实践成果:
2020年5月,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跨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常州大学成立,秘书处设立在常州大学,课题主持人担任专委会秘书长。该委员会是目前江苏地区第一家响应国家需求,专注跨文化研究,评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委会。
课题主持人常年担任“外教社杯”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江苏省队指导专家,在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指导竞赛团队,获得全国一等奖、三等奖。
二、主要研究观点
(一)通过“博雅”教育打造外语课堂的文化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负责人、设计者和引导者,对文化内容的总体把握至关重要,教师的博雅文化素养是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直接作用力。外语课堂的博雅文化素养更多关注适合融入外语课堂的中国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华文明的民族性表达,如中华民族美德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集中式概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二是中华文明的形象化标识,如国家地理符号,比如长江、黄河、故宫等;思想文化符号,比如儒家、道家学派以及唐诗宋词、书法、武术等;三是文化生活符号,比如中国饮食、文房四宝、传统节日等。;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和实践,如中医先进成果——青蒿素、中国智造——高铁、港珠澳大桥、中国航天成就、移动支付、乡村振兴等中国智慧和中国发展的精华部分。
(二)江苏地方文化融入外语课堂的方式
江苏地方文化融入英语课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稳抓第一课堂教学;二、继续加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三、稳步推进网络等第三课堂的开展。
1.以增强理性认识为导引,构建思辨课堂
深入挖掘中国思想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维度,通过“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通过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等,将中国文化与课堂育人的全过程有机融合,以问题为导向,运用专题式教学法,以故事化等多样模式打造中国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堂路径。
2.以增强感性认识为向导,构建实践课堂
走出课堂的博雅文化教学应成为实践教学的常态。走出课堂的外语思政教学应成为课堂思政教学的常态。以“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江苏省赛为抓手,达到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和学科竞赛实践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通过分析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结合竞赛评价标准,分析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现状及问题。
3.以增强时代关切为共鸣,构建时政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第三课堂,及时有效的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如疫情背景下,2020海外华裔菁英青少年大运河文化线上体验活动(包括南京、徐州、扬州、常州、苏州地区),红色场馆“云打卡”、VR全景漫游冬奥场馆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和认同。依托数字平台和社会化实践方式,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打造博雅文化传承的生活化路径。
(三)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外语课堂文化传播链
1.将教师讲授和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文化活动相结合
要习得语言技能和合乎理想的交际能力,要考虑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文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满足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也能展现学生的个人魅力及风貌。以博雅文化素养为导向,在教师授课、学生演讲、师生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采用项目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
基于课本内容,引入博雅文化内容,结合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适时插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技发展、时政热点等内容的专题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课堂中释放正能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例如:安排学生每天对当地风土人情、国家对外交往等方面用英文做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外国风土人情,并学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3.师生课堂角色创新转变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转变为一个服务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亦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比如可以走出课堂,走进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英文讲解,举办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和学生一起,感知、观察、体验、理解、认同鲜活的现场文化,不仅为英语课程和师生角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模式,也对博雅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文化元素和理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对策建议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培育和向海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后备军的培养。相应地,对知识传授者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以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为立足点,研究江苏地方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路径,重点应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培育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整合来自多种文化背景、多种学科的人员,构建文化互通互鉴的教学共同体,通过“共愿、共为、共享、共荣”的机制与途径,能够充分挖掘利用有助于教师发展的资源,发挥群体力量。(一)拓宽培训学科外延,加大在职培训力度
目前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主要途径是立足本地的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等组织的活动,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如国培计划等。培训内容主要关注英语学科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教学能力提升层面的内容,近年也多涉及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单线向展开的教学培训可以将学科枝桠蔓延至多学科背景,比如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培训较少涉及的多元文化、跨文化或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知识,树立教师的跨文化视野,欣赏和接纳文化差异。
(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构建教师本位的学校管理机制
以往在升学压力的作用下,学校更多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区位排名、学科竞赛、教师赛课、论文发表等一些指标性数据,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和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人成长,只有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师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支持,比如可以把教师的跨文化素养知识、文化活动的组织、社会性文化服务等内容纳入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职称晋升条件,以全面、多标准的绩效评价和职称体系激发英语教师提升跨文化素养的内在动力。
(三)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创造文化素质教育环境
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教学组织和教师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目前英语教师传播跨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托课堂,包括第一、第二课堂的多管齐下。具体的课堂内外活动根据各校学情多由教师自主或年级备课组决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试点,统一设置文化类课程,打通校际间壁垒,以辖区内多所学校联合体的形式开展跨文化课程培育,或开展大范围的校际间文化活动,如“英语节”,包括歌唱、朗诵、演讲、辩论等多形式活动,以对高品质文化课堂和活动的需求倒逼英语教师跨文素养的提升,同时通过英语教师跨文素养的提升,反哺英语课堂内外的文化味,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学校可深化与加大同海外学校和地区的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可以与海外的兄弟学校结对,如教师去海外当汉语教师志愿者或者访学时,可与当地开展深度合作,提升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